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蹭名校推销”别成为个别人的“摇钱树”

济南日报 2020-07-30 11:13 大字

□杨朝清

据7月28日《光明日报》报道,本周起,全国36所试点高校首次“强基计划”校考开始。校考真题尚未现身,蹭“强基”热度的培训推销已密集上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所在京试点大学招办均发布打假声明,学校招办从不举办,也不会与任何个人、公司或机构合作举办盈利性招生培训,请广大考生家长不要轻信各类虚假宣传。

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里,“强基计划”着眼于培养更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精尖缺”人才,为高校夯实基础研究和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重要支撑。不同于过去自主招生录取学生与普通录取学生在培养方式上的趋同,“强基计划”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导师制、小班化培养,鼓励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能够入选“强基计划”,意味着前途光明、未来可期。当学生和家长对一个考试很在意的时候,培训机构就找到了商机。不论是培训地点在名校附近乃至校园内,还是有所谓名牌大学教师参与辅导,抑或找了一些有过自主招生考试经验的名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现身说法,为了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认同,培训机构煞费苦心;“蹭名校热度推销”看上去有模有样,一些不明就里的学生和家长很容易被忽悠和欺骗。

师资力量如此“高大上”,培训机构的收费也不便宜,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学生和家长的“名校梦”,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摇钱树”。

事实上,“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在选拔定位、招生专业、入围校考依据、录取方式、培养方式等方面均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不少辅导资料摇身一变,就从自主招生用书变为“强基计划”用书。所谓的“优秀师资”,也是虚实结合、良莠不齐;在名校附近或者校园内租赁场地培训,并不意味着培训班和名校本身有着什么关联;而通过招募兼职老师的方式找几个名校学生,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手段,承载着老百姓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当“争上游”成为一种成功的焦虑和流动的恐惧,激烈的教育竞争就会让一些考生尤其是家长陷入某种意义上的“囚徒困境”——别人家的孩子都上了培训班,我家的孩子不上培训班,难免会吃亏。至于培训班到底能够起多大的作用,谁的心里都没有底。只不过,为了提升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概率,他们宁可“花钱买保险”。

36所试点“强基计划”的高校,大都是“985”;不愁优质生源的这些高校既没有举办招生培训的需要和动力,制度规则也不允许这样做。培训机构“蹭名校热度推销”既利用了部分学生、家长对高校缺乏了解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利用了“打擦边球”来进行炒作;面对形形色色的虚假宣传,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

新闻推荐

紫藤的灰尘

梁爽最早听说紫藤,是在中学语文阅读训练里,作者开篇就说:“紫藤是一种妖怪。”(徐晓航《紫藤》)从此,这句话就像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