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回乡拾趣 捉甲鱼

柳州晚报 2020-07-30 10:14 大字

晨曲(汤青 摄)

□袁茵

我陪爸爸行程千余公里,回到他阔别多时的老家江西余干县康山乡袁家村。那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大渔村,三面环湖,如镶嵌在湖中的明珠。漫步岸边,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钓客,装备齐全地在湖边垂钓,甚至还有人架起了露营帐篷,摆出一副大钓一场的架势。此情此景不禁唤起了爸爸童年时在湖边捕鱼捉虾的记忆,其中最难忘的是捉甲鱼。

那时爸爸才十来岁,和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缺少劳动力,母子俩的生活很清贫。好在爸爸性格乐观,加上年幼好动,偶尔会跟着村里人到湖边捉甲鱼,以此改善生活,打打牙祭。

“提起捉甲鱼,那可是门技术活,手法需要稳、准、快。夏天和冬天捉法又大不相同。”爸爸向我介绍说。

每年夏天,正是甲鱼的繁殖期。晴朗夏夜,甲鱼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从湖水中爬上岸生蛋,成年笨重的大甲鱼选择沙子较多的岸边,产完蛋后再用沙子把蛋掩埋好。因为生蛋耗费体力,甲鱼回程的速度会放缓,这是捕捉它的最好时机。

“我的武器装备是长长的布袋和手电筒。这手电筒可不是你现在看到的电筒,它是放四节1号电池的长电筒,光线特别强。一旦发现甲鱼,只要对着它的头部照射过去,甲鱼就会吓得一动不动地把头缩进壳里,此时只要把它的身体翻个个,就能抓住放进布袋里。”爸爸边说边演示动作给我看:只见他微微弯着腰,两眼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右手煞有介事地虚握手电筒,突然眼睛一亮,快速往前跑了几步,急蹲下身子虚捉起甲鱼,那模样逗得周边人哈哈大笑。

到了冬天,鄱阳湖的水消退很多,大部分湖区土地会从湖水中裸露出来,接近浅水区域,白天可以看到干、湿泥巴间形成的一条分界线,只要甲鱼一上岸,就会在湿泥地上留下明显的脚印。

“这时,首先是寻找甲鱼的脚印,一旦发现,就顺着脚印往前走,一直走到脚印消失的地方停住,在此地再仔细查看,泥巴地上有没有比碗口还大的凸起,因为那儿可能就是甲鱼的躲藏之处。”爸爸绘声绘色地继续说道:“这时你再仔细观察这块凸起的地方有没有两个小孔洞,如果有,那就是甲鱼头部的呼吸孔,只要在它的后部将手指快速插进泥里一翻,甲鱼就会四脚朝天,无力反抗而当俘虏了。”

由于爸爸做事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除了好好读书外,

还想方设法帮奶奶改善生活,捞过鱼、捕过虾,后来听说甲鱼的营养很高,奶奶吃了身体好,他就下意识地记在心里,暗暗学起捉甲鱼的活来。

“你被甲鱼咬过吗?”我好奇地追问爸爸。

“从来没有!”爸爸得意地摇摇头,“学捉甲鱼时,我会认真看别人怎么捉,然后跟着学,把关键地方一一记牢,还有所改进。当时虽然年龄小,但手脚麻利,捉甲鱼的技术可不输给别人。当然,捉甲鱼也并非易事,除了大甲鱼数量少,捕捉过程还会有危险。夏夜的湖边风浪大,常会遇到水蛇,而且四周漆黑一团,令人心生胆怯。冬天寻找甲鱼时要在半干的泥巴地里走上好几百、几千米,这对年幼的我来说,没有同伴会非常危险。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捉甲鱼,走到湖边,脚一踩下去,湿泥巴特别深,都到我的小腿上了。这时,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吃力。出门前我吃得饱饱的,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泥中跋涉就感到肚子非常饿,当时四周又没有可以歇脚的地方,只能咬牙拼尽全力往回走,等我回到岸上,整个人都虚脱了。好在那次有个伙伴同行,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爸爸还告诉我,村里人捉甲鱼有个心照不宣的规定——不捉小甲鱼,就是捉到了也要放生,严禁过度捕捞,以免影响甲鱼的繁殖和种群数量。这个规矩延伸到捕捉其他鱼虾上。因此,爸爸在那几年里也仅捉过五六只大甲鱼。

每次奶奶喝着甲鱼汤,想到爸爸的孝心和不易,脸上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笑容让爸爸至今铭记于心。在那贫寒的日子里,尤其是奶奶去世后,成了孤儿的爸爸时常会想起那几年捉甲鱼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回忆,不如说是一种怀念,一种追思,一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乡音。

“你奶奶过世后,我再也没有捉过甲鱼,我想还是让它们自由生长和繁殖吧,毕竟鄱阳湖是它们的家,它们也是鄱阳湖的一分子,伤害了它们,也间接伤害了鄱阳湖……”

听了爸爸的肺腑之言,继而远眺一望无际的鄱阳湖,我对这方水土、这方乡人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他们的勇敢、善良和对家乡的热爱眷恋,在爸爸捉甲鱼的故事中展露无遗。千里鄱阳湖的富饶养育了这方的乡亲,而这里的乡亲也在日夜维护着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良性互动循环,奏响了人间一曲动听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乐章!

新闻推荐

【生活纪事】电风扇的故事

刘兵那些年,我记得奶奶度夏的“标配”:一把轻盈的鹅毛扇,一个圆溜溜的袖珍小茶壶,黑色仿府绸大褂,颠着小脚在家里忙进忙出。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