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合理分担疫情滞留成本 让旅游业更安心
近日,最高法、司法部和文旅部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处理涉疫情旅游合同纠纷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提到,因疫情影响旅游者人身安全,旅游经营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费用,由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分担。
旅游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可以想象,在疫情有波动的时段,既定旅游行程很可能受冲击,一些合同纠纷也就难以避免。这份通知的出台,初衷应该也是为化解矛盾提供指引,重要目标则是“推动旅游业平稳健康发展”。
这份通知明确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分担”。因为疫情防控造成旅游者滞留的,增加的食宿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增加的返程费用由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分担。面对不可控因素,分担损失,也算是“没办法的办法”,避免让无辜一方承受过多压力。可是在旅游者和经营者之外,是否还可以由更多主体共同分担,依然值得推敲。
比如,今年5月一位深圳旅游者去山西大同旅游,出发前他专门查了大同的防控政策,明确没有隔离要求他才订票前往,可是不料刚下飞机,大同因为出现新病例而临时调整政策,他被要求自费隔离14天。这种因为地方政策突变,而给无辜旅游者造成困境的情况,隔离费用乃至旅游费用,是否可以考虑由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公共财政如果能参与分担,不仅能减轻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压力,而且还有另一种作用:提醒地方政府更理性科学地权衡防控政策。当下整体疫情态势已经平稳,但在局部地区还是时有小的反弹,面对这些波动,如何在确保安全和不妨碍经济生活运行之间找到平衡,很考验地方智慧。鉴于整个社会可能要和病毒长时间共处,避免反应过激而伤害旅游业,也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课题。
像之前大同那样的情形,很多网友就表达不解,大同本地出现病例,其实和刚下飞机的外地游客没有关系。即便为了安全最大化,让游客直接返程就可以,为何非要就地隔离呢?如果旅游者的损失需要地方分担,那地方在做决策时就可能更审慎。疫情波动是不可测的,但地方防控政策以及善后政策,要体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如三部门的这份通知所言,“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平稳发展,对于经济和民生意义重大。七月中旬,跨省旅游刚刚恢复,无论旅游者还是经营者,都需要多一些“定心丸”。为了应对疫情而不得不采取的防控,大家都能理解,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只要能有合理的分担方案,大家也就能更安心。作为非刚需产业,旅游业能不能很好地复工复产,社会信心很重要。而合理的风险分担方案,对于重塑信心很重要。(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7月29日消息,7月28日14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已由峰值6万立方米/秒降至4.9万立方米/秒。至此,“2020年长江第3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