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执法“基准尺”为师德划红线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行为,将面临撤销教师资格的处罚;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方法违背幼儿教育规律,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面临的是停止招生或办园的处罚……近日,《北京市教育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20年版)》在北京市教委官网公布,教育行政执法亮出“基准尺”。(7月23日《北京日报》)
“德才兼备”是我国包括干部任用在内各行各业识别和使用人才的通行原则。尤其是对于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人民教师这一特殊行业,立德垂范、为人师表更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素养和入行必备。北京市为教育行政执法亮出“基准尺”,将各类违法行为依据社会危害性划定为A、B、C三个基础裁量档次,并明确相应处罚,就是为师德师风建设划出不可逾越的行为红线、禁区和负面清单,其镜鉴与警示意义值得关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时代犹如亟待描画的一张白纸,好奇心、可塑性、模仿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年龄特性。身为人民教师,既要能授业解惑,也需要担负起学生人格塑造的责任,在一言一行中影响学生。如果说已进入教育门槛的教师尚可在“教学相长”中得以学识深造与技能改进,那么,品行不端的“带病者”却很难改邪归正、自律自愈,更难脱污染心灵、误人子弟的负面效应。
现实生活中,“德不配位枉为师”的情况不乏其例。就在近日,一段老师谩骂学生的视频传遍网络。山西一小学老师在毕业典礼上因未收到学生赠送的鲜花而破口大骂。如此心胸狭隘、颐指气使的行为,实在有悖师德,当事人难以担当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为教育行政处罚制定裁量基准,既是便于执法操作性的有益尝试,也是对教师队伍的行为规范与警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更不失为一种尊重和爱护。期待这把教育行政执法“基准尺”能够发挥出加强师德建设、规避不法行为、净化教育环境的积极助推效应。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近日,接国家防总命令,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滚滚淮河水流向蒙洼蓄洪区。镜头的另一边,19万蒙洼人拖家带口、牵牛赶鹅,连夜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