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评论】高考状元遭“屏蔽”,为何信息还满天飞?

界面新闻 2020-07-24 13:48 大字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今年广东高考70名“屏蔽生”,来自哪些学校?》《深圳高考高分屏蔽生11人 学霸高分秘籍大公开》……7月23日,广东高考成绩公布,当地媒体开始争相报道“屏蔽生”。

稍微有点常识者,都会觉得这样的报道有点不对味。既然是“屏蔽生”,有关信息应该“屏蔽”,不做广泛宣传。哪有把“屏蔽生”信息广而告之的道理?

一边是教育考试部门把“屏蔽”作为防止炒作“状元”、高分生的技术创新,另一边却是媒体、相关学校第一时间把“屏蔽生”挖出来,把某市、某校有多少考生被屏蔽作为新的宣传点。而且,所有被屏蔽的学生的信息(包括考分信息)全部被媒体曝光。

试问,这样的屏蔽有什么意义?如果要推进“屏蔽”措施,当地教育考试部门应该明确禁止所有媒体、学校炒作“屏蔽生”,否则,屏蔽措施,就会显得比较荒诞。

据报道,为防止炒作“状元”,广东省从2012年使用屏蔽技术,凡是高考成绩进入全省前十名的考生,其成绩均会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2018年,屏蔽扩大至文理科前20名,2019年,屏蔽扩大到文理科前50名。

有意思地是,广东的屏蔽技术,一直被媒体点赞,认为有效地防止了“状元炒作”。而点赞的媒体,完全不顾当地媒体对“屏蔽生”铺天盖地的报道,而且,教育考试部门对“屏蔽生”的信息被媒体曝光也视而不见。

从2012年实行“屏蔽生”措施起,“屏蔽生”就成为高分考生新的身份标签。高考成绩公布后,“屏蔽生”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这和炒作高分状元有什么不同吗?

这一景象,是当前我国社会对待高分、“状元”炒作的真实写照。

教育部门年年都会强调禁止炒作“状元”,禁止各校宣传升学率,但具体怎么禁止,没有下文。或者说,教育部门最多表明自己的态度,至于学校、媒体怎么做,基本上是睁只眼闭只眼。

就屏蔽措施而言,教育部门会说,我们已经屏蔽了,对炒作“状元”的态度很明确,至于如何报道,那是媒体和学校的事。

教育部门确实做好了屏蔽,信息也不是他们泄露的。因为高考分数必定要向考生公布。只要考生把考分报告学校,学校也就会掌握屏蔽信息。学校再把屏蔽信息告诉媒体,媒体很快就会汇总屏蔽信息。就这样,屏蔽措施就完全瓦解。

怎么破除这种尴尬处境?

选择无非有二,一是承认当前用单一考试分数评价、选拔学生的事实,承认高分、“状元”学生受到追捧,不做禁止宣传的表面文章。一边禁止,一边公开报道,甚至禁止的报道与宣传报道就在一个版面和谐相处,这会消解教育行政部门发布规定的公信力,也会让社会习惯“说一套,做一套”。大家都知道不要炒作“状元”,可又都习惯了。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真正推进淡化分数、淡化“状元”的教育评价改革。在按总分录取的高考体系中,“状元”就是榜样,炒作是禁止不了的。就如同屏蔽状元,反而引来外界对“屏蔽生”的好奇一样。要让社会不关注“状元”,就必须破除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媒体不要炒作高分与“状元”,至少已经有20年了。可是,当前对“状元”的炒作,不但有“省状元”,还发展到“市状元”、“县(区)状元”。

高考成绩一经公布,学校就发喜报,第一时间宣布“状元”花落本校。根源在于,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革。我国高考录取一直采取按总分(名次)录取的基本方式,即便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也是基于这一录取方式。为此,就有分数崇拜,唯分数论。

分数评价实质是结果评价,就看一次考试的结果。只有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在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才能消除社会的“分数崇拜”与“状元崇拜”。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

新闻推荐

湖北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今日清零

@中国新闻社7月24日消息,7月23日,湖北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0例,转确诊0例,解除隔离1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0例。而此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