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昙花一现的“民国金融街”
司马城
人们翻看老北京照片时,可能会注意到,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与西南角,各有一处带钟楼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天安门广场的这两个角,虽然仍有带钟楼的建筑,但此钟楼非彼钟楼。
老照片中的两座带钟楼的建筑是什么来历,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老照片显示,东交民巷自1860年被辟为使馆区后,历经50余年,1910年代初两边的建筑已初具规模,但路口的钟楼建筑尚未兴建,在中华门以西的西交民巷也少有西式洋楼。
1921年,东交民巷西口稍北的北京邮政管理局大楼落成,该建筑为罗马式风格,三层以上为圆形四面钟。北京邮政管理局于1922年6月正式迁入办公。在相当长的时期,这里一直是邮政管理局所在地。
与此同时,西交民巷东口路北也建起了第一座西洋楼,这可以看做是一种象征,西交民巷继东交民巷之后,逐渐成为北京新的金融中心。
从1880年代开始,原来经营重心在南方的外资银行纷纷进入北京,主要集中在东交民巷。直到1905年,户部银行(后改称大清银行,即清政府的中央银行)在西交民巷开业,这才带动了华资银行在西交民巷选址。
1920年前后,北京的外资行业务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相对削弱,北洋政府又为发行大量公债而向银行借款,华资银行迅速发展,金融机构就此向西交民巷集中。
1920年代,北京的华资银行多达57家,西交民巷曾占20余家,但这种辉煌只是昙花一现。1928年6月,北京降格为“北平特别市”,中国的金融中心转移到了上海,西交民巷众多银行的业务也大不如前,甚至降级为支行。
或许是由于大型建筑的建设周期较长,到1930年代,西交民巷的各银行大楼才相继建设完成。这些银行建筑为了表现出业主资本雄厚,绝大多数都采用西方古典风格,建造得坚实雄伟,精美考究。
在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银行建筑中,最著名的要推大陆银行。大陆银行是旧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与盐业、金城、中南三家银行合称“北四行”。其办公楼由朱彬设计,1926年初竣工。
大楼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造,上层檐口挑出,入口大门做重点装饰,三层拱门内嵌券柱,两侧做科林斯壁柱。大楼营业厅有大理石柜台,楼顶镶嵌彩色玻璃,室内设备、家具均是定制。正中的方形钟楼上覆以穹顶,远看、近看都吸引人。
也许是怕被大陆银行的钟楼比下去,西交民巷路口的钟楼建筑改建增高,以突出自己的标志性地位。1929年3月,新筹建的河北银行成立,总行设于北平,并入驻西交民巷东口的标志性建筑。不过,河北银行次年便改组了,这个总行才一年就降级成了分行。
从1930年代开始,西交民巷东口路北,由东向西依次为:河北省银行、上海商储银行、中孚银行、国华银行、大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中央银行,除了北洋保商是总行外,其他银行的级别都是分行。
这一建筑格局一直保持至1977年。1977年天安门广场扩建,将原来T字形广场扩建成长方形,东西两边各拆除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其中就包括带钟楼的河北省银行北平分行大楼和北京邮政大楼。
扩建后,原大陆银行大楼在广场西侧路边显露出来,成为今天的区域性坐标。而广场东南角带钟楼的建筑,则完全是新建筑,是2000年才建成的办公楼。
2013年3月,位于西交民巷的清代户部银行旧址(后为中国银行)、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旧址、北洋保商银行旧址、大陆银行旧址、中国农工银行旧址,以“西交民巷近代银行建筑群”的名称,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7月18日,陈健(左三)在圩堤旁填沙袋。“洪水不退,我不离堤。”22年前,面对特大洪水,陈申桃郑重许下诺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