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高校学生信息“被冒用”是“系统错误”也要重视

新京报 2020-07-15 02:16 大字

议论风生

政务服务数据系统更应带头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堤坝,而不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源头。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湖南文理学院大量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多名学生名下被登记房产信息,被办公积金、经营许可证,名下办结的业务还包括“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注册”、“防雷装修竣工验收”,甚至还有“领养证明”等。而针对此事,该学院所在的常德市两个单位说法却不完全一致。

据报道,常德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对此回应时,强调“产生异常办件的情况是由于各部门业务系统办件数据批量导入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时产生系统错误”,否认了存在被泄露和被冒用的问题,表示不会对所有学生今后办理其他业务产生影响;7月13日,常德市武陵区公安局发布通报,证实被冒用的情况属实,并强调是“在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系统数据批量上传导入过程中”发生。

这些学生信息到底有没有被“冒用”?综合两部门的说法,有些人揣测,可能是信息上传过程中泄露后被冒用。这仍待确证,如果市民信息确实是有人恶意冒用,那此事性质不容小觑,政务系统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直接关乎每个办事民众的切身利益,公民身份信息被冒用背后连着的,可能是违法乃至犯罪。

当地公安部门就表示,在数据批量上传导入过程中,何以发生大规模身份信息被冒用的情况,公安机关正在彻查,并表示将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就现在看,两部门都提到,问题发生在“系统数据批量上传导入过程中”。这也提了个醒: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弥补算法漏洞,为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是信息时代的必答题。可以肯定,政务服务数据系统,应成为保护个人信息的标杆,而不是落伍者。政务服务数据系统更应带头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堤坝,而不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源头。

而就算这跟“系统错误”有关,责任肯定不在“系统”而在人。事实上,这问题一点不比人为恶意操纵下的个人信息泄露与冒用更小。要知道,这些数据并不只是简单的数字与文字,而是对每个公民至关重要的核心信息,也是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这些信息错误一大片,确实容易引发疑虑。不可否认,数据批量导入或许难免发生错误,问题是,对于此类信息,审核把关者也理应更加严格,保护手段更加严密。

如今,关于此事,当务之急,一是要查明学生信息“被冒用”的缘由,二是增强和完善该“系统”的信息保护机制,查处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并严肃问责,杜绝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无论如何,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堤坝,需用严查严惩查堵每一个潜在的“蚁穴”。

□舒圣祥(媒体人)

新闻推荐

湿地荷花引游人

7月13日,游人在莲花湖湿地公园内赏荷。近日,辽宁省铁岭市莲花湖湿地公园内成片的荷花竞相开放,游客乘船行进其中,美不胜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