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枣: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澎湃新闻 2020-07-10 06:59 大字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枣,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水果。其实准确来说,它既是水果、也是干果,既能当零食,也能入馔,甚至可以入药,用途非常广泛。

我国是红枣的原产国,《诗经·豳风·七月》里有关于红枣的记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距今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种植红枣的历史却远不止于此,据说可以上溯到八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真可以算得上源远流长。

红枣受人喜爱,自然也有诗人把它写入诗词,接下来我们选其中一首来欣赏。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南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

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

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这阕词是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的带湖隐居时写的。这里松竹成荫,松涛连着云涛,竹海上接云海,在这样一个神仙一样的所在生活,今后自然别无所求了。

遇上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去主祭的村民那里分一块祭肉,床头酿的那缸白酒也正好该成熟了,这样的日子自然是舒适惬意的。

秋风渐起,山里果园的梨子、枣子都熟透了。不知道是哪家的几个孩子,拎了一根竹竿,蹑手蹑脚跑进来打枣。千万可别惊动了他们,我在一边看他们偷嘴吃,也是一种乐趣呢。

这阕词质朴生动,把一群馋嘴偷枣的孩子,和一位醉眼迷离的旁观者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既饱含着爱惜之情,又充满着生活的趣味。

想必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朋友,对这样的场景并不会陌生,就连“诗圣”杜甫在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的时候,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一日上树能千回”,这样的数据虽然夸张,但是情感却是很真实的,那满树鲜红大枣的诱惑,任谁都无法抗拒。

那新鲜的红枣,脆甜多汁,晾干的红枣,则是香甜绵软。传统中医认为,红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而在神话传说中,红枣成了益寿延年的仙药。

李白曾经在诗里这么写道:“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安期公”是传说中的琅琊郡隐士,在海边以卖药为生,后来得道成仙,被称为“千岁翁”。他不仅以枣为食,而且枣大如瓜,这也为枣这种食物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香甜的果实,枣花、枣木,也是文人经常赞颂的对象。苏轼就曾经写过“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枣花很小,但花色淡雅,味道清新,还能孕育丰硕的果实,因此备受文人喜爱。

而枣木呢,质地坚硬,是制作车轴的好材料。而对于文人来说,他们更熟悉的枣木的另外一个用途:就是古代的雕版印刷,书板一般都是用枣木和梨木来雕刻的。

所以“梨枣”就成了书板的代称,成语“付之梨枣”指的是刻板刊印书籍。一株寻常的枣树,成为了文化的载体,被人们深深铭记。

红枣在我国民间是非常受欢迎的,逢年过节,或是喜庆场合,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春节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守岁,桌上的吃食里总少不了红枣,寓意“春来早”;结婚的时候,摆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象征的是“早生贵子”。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早生贵子”的好意头,和红枣有关的场景也成了历代婴戏图、百子图的常见题材。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幅婴戏图,名叫《宋人扑枣图》,所谓扑枣,就是打枣的意思。

▲《宋人扑枣图》宋 佚名

绢本设色 138.6cm×101.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秋时节,院子里的枣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大枣,看起来诱人,闻起来香甜。

只见中间穿红衣服的小姑娘率先爬上凳子,在两个小伙伴的保护下,一把抓住了枝条,猛晃了起来。

经她这么一晃,成熟的枣子像雨点一样,噼里啪啦掉了下来。地上这几个孩子一看,简直乐开了花,赶紧趴在地上捡。

中间的这个孩子想是被枣子砸疼了头,赶紧举起手里的竹盘护住小脑袋。

最前面这位,好像急着要把衣襟上兜着的“战利品”转移走。

在所有人当中,只有最后那个小孩的表情是最不一样的,他扭头看向别处,眼神里透着一丝警觉,想必,他一定是那个负责望风报信的“哨兵”。

看看这些孩子手里的工具,再看看这分工协作的阵势,显然这是一场有备而来的“战斗”。

宋代是我国婴戏图题材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承载着人们祈求子孙昌隆、瓜瓞延绵的美好愿望。人们为红枣赋予的美好的寓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种小小的水果,承载着中国人最厚重的生命观。

原标题:《枣: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国办印发指导意见 推进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

据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贯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