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条红线 三十而立 □王立彬

右江日报 2020-07-04 08:55 大字

小麦归仓过端午,又赶上全国土地日“三十而立”。我们重温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道理,领会土生五谷、藏粮于地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耕耘依季节,农事讲时序。6月25日是我国第一部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子,“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自第一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土地与国情”开始,从土地与改革、土地与经济、土地与市场、土地与法制、土地与发展、土地与国家、土地与未来,到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等等,30个主题几乎涵盖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全部重大主题,而“保护耕地”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从第一个全国土地日算起,关系10多亿人吃饭大事的这条红线,跨越六个五年规划,历次修改法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直都是首要目标。1998年修法明确省级政府保护耕地责任及耕地占补平衡等制度,也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设了限;最近一次2019年修法,“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体现了把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永久化的苦心。

就像一座巍巍大堤,耕地红线也经历了风吹雨打。从20世纪末开发区热到几轮房地产热,从“卖地生财”到城市“摊大饼”,经历几次经济周期,“耕地红线不能碰”“土地闸门不能开”“地根不能松”理念深入人心。面对地方上一次次“圈地冲动”,中央三令五申,打响一次又一次红线保卫战。从整治以租代征“百日行动”,到治理“大棚房”;从实施几次土地大调查到催生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对乱圈地、滥用地、占耕地,中央不允许,群众不答应。耕地红线成为我国法律制度建设、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不论人的食物构成如何变化、进化,始终离不开粮食,而粮食离不开耕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永续发展的生命线。耕地红线是紧箍咒,也是发动机,要以节约集约用地倒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每一粒米的背后都是耕地,每一片垃圾都可能污染耕地,节约集约资源与严守耕地红线相辅相成,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捍卫自己饭碗的耕地红线守卫者。

新闻推荐

健康监测、隔离考点!天津多举措保障高考考生健康

新华社天津7月3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今年天津高考报名人数达到56258人,天津全市设有20个考区、71个考点、2326个考场。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