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学生”不是孩子唯一的身份

澎湃新闻 2020-07-03 21:49 大字

时至期末,深圳突然取消期末考试了,已经考试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不能公布成绩,而且是以深圳市教育局的红头文件的形式正式发出的。

提到“考试”两个字,我们脑海里会立即浮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月考、英语四级和六级、托福、雅思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测试。可以说,考试一直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学生生涯。即使到了成人阶段,我们也都需要面对基于职称、晋升、绩效等方面的考试与考核。考试一直作为对过往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估手段而存在,它在评估学习、选拔人才、提供发展机遇、增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等诸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

现在,这一次突然取消这一“伟大的传统”,我当然明白这与疫情(影响)有直接关系,但有没有必要?

压力与压力事件,是任何人的人生常态,如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抗压能力一样。现在的孩子的抗压能力普遍差,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时候,我一旦做错事,比如打破了一个碟子,倒掉了碗里的剩饭,给弟弟喂水的时候烫到了弟弟,偷了人家菜园里的一根黄瓜,用扫帚驱赶来家里给我治病的赤脚医生,作业没有做完就偷偷去和小伙伴一起跳房子,爸爸妈妈尤其爷爷一定要严厉惩罚我——要么罚站,要么拳脚相加。虽然会吃一堑长一智,但事后我没有多想,然后当然是继续犯错、继续挨打,这是我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也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同时,我的童年成长包括上学、考试、浇菜园、做饭、砍柴、割草、插秧、滚铁环、掏鸟窝、跳房子,开心、快乐、犯错、挨打、掉眼泪、皮肉之伤……学习和考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块而已。

而现在,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和考试上。这是广州一位小学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和我分享的关于他孩子一天的生物钟:奶奶五点半起床做早餐,六点孩子被叫醒起床洗漱,妈妈准备衣服和书包,爸爸7:10送去学校,奶奶买菜做饭,孩子中午回家吃饭,照顾孩子午睡,下午送去学校,3:20放学,马不停蹄各种辅导班,回家晚餐后,做堆积如山的作业,爸爸负责陪着完成语文和数学,妈妈负责陪着完成英语,夜里11点半乃至12点才能搞定作业。然后第二天,涛声依旧。

很显然,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也是全家人最重要的事,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孩子最看重的事,也是家长们最看重的事。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他(她)会想:“我这么努力,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了我的学习这么付出……”

稍加对比,不难发现:时代进步了,总体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孩子的生活被高度均一和同质化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发展与成长的评价机制被高度统一和简约为学习成绩的好与差。在这样一种评价机制面前,孩子、家长和学校表现出一种集体性的无能为力。

让孩子更像个“孩子”,让孩子们回归他们本该拥有的丰富多元而生动的童年,这倚仗于全社会集体的深度反思。

(作者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QQ飞车曾赠送联名款老干妈?3中奖网友:礼盒里只是普通款

腾讯起诉老干妈,深圳南山区法院查封老干妈1600余万资产,老干妈称腾讯被骗了,贵阳双龙公安分局通报称三人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