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新冠病毒存活能力有多强

当代生活报 2020-07-03 12:55 大字

出于北京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北京大兴区体育中心综合馆搭建了一个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在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公庄小区附近的集中采样点,医务人员指引人们到核酸检测采样窗口。 工作人员在北京丰台区丰台街道进行消杀工作。

6月,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病毒的来源有可能是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也有可能是进入市场的人通过分泌物进行传播。在防止病毒人传人的同时,也要格外重视物品导致的病毒扩散。

那么,新冠病毒在各种环境下特别是冷冻冷藏环境下到底能存活多久?病毒感染人的能力又有多强?自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科学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和实验从未间断。

A

在5种环境物质中存活时长各不相同

一个广为引用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冠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时间提供一些证据。

2020年3月17日发表于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比较了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在特定温度下存活于环境中多种物质上的时间。实验设置的环境是,温度为21℃~23℃,湿度为40%。环境中有5种物质,分别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气溶胶、塑料表面、不锈钢表面、铜表面和纸板表面。

结果表明,在气溶胶中,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的存活时间相似,在3小时内都能存活,随着时间增长感染性略有降低。

在其他4种环境物质中,新冠病毒存活度和感染性由高到低的是:塑料、不锈钢、纸板和铜。在塑料表面,新冠病毒72小时内有活力(感染力)。在不锈钢表面,新冠病毒可以存活48小时,但是有感染力的病毒载量降低很明显。在纸板上,新冠病毒24小时后就没有感染力了。在铜表面,新冠病毒4小时后就检测不到感染力了。

B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其他病毒的失活试验

但是,这个研究只是表明在常温下(21℃~23℃)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和感染力,并没有说明在低温下新冠病毒是否能保持更长时间的活力,以及更具有传染性。那么,新冠病毒在冷冻冷藏环境下到底能生存多久?目前似乎还找不到相关文献记载这方面的试验研究。

过去曾有过对其他病毒的试验结果。2010年5月发表于《应用环境微生物》杂志上的一个试验研究,原本的研究目标是指向SARS病毒,但由于SARS病毒的高传染性和难以获得,研究人员用两种其他病毒——胃肠炎病毒(TGEV)和小鼠肝炎病毒(MHV)进行了替代试验,得出了这两种病毒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在不锈钢表面的存活情况。

总体情况是,在4℃和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胃肠炎病毒(TGEV)和小鼠肝炎病毒(MHV)可存活28天,并且在相对湿度20%的环境下失活程度最低。在所有湿度水平下,病毒灭活在20℃时比在4℃时更快,在40℃时比在20℃时灭活速度更快。并且,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湿度越高,病毒失活越快。在相对湿度50%时,病毒失活最快。这个研究表明,温度越高越不利于胃肠炎病毒(TGEV)和小鼠肝炎病毒(MHV)生存,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同样不利于这两种病毒生存。

但是,这个研究并非针对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只是对替代病毒胃肠炎病毒和小鼠肝炎病毒的研究结果,因此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近日也指出,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的病毒,从出现到现在才8个月,对它的认识及耐低温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C

夏日高温未必会抑制新冠病毒传染性

2003年SARS疫情暴发时,到了6月份SARS病毒销声匿迹,SARS疫情也偃旗息鼓。因此很多人都曾抱有一种希望:进入高温季节,新冠病毒也有可能销声匿迹,新冠肺炎也会落荒而逃。

但是,现在新冠肺炎在北京重新抬头,说明夏日的高温未必会抑制病毒生存和其传染性。针对新冠病毒的另一项研究也给出了一些科学证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人,在2020年3月30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分析了1月中下旬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公共浴场,一位有武汉接触史的新冠肺炎患者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传染了8人的案例。这家洗浴场所男宾区面积约300平方米(包含一个游泳池,淋浴和桑拿),温度高达25℃至41℃,湿度约为60%。这个浴场确认的第1名患者曾去过武汉,有武汉接触史,1月15日开始咳嗽,18日去浴场洗澡,19日开始发烧并确诊。其余8名患者均没有武汉接触史,他们分别于1月19日(患者2,3,4),1月20日(患者5),1月23日(患者6,7),1月24日(患者8)在同一洗浴中心洗澡、桑拿等,患者9在洗浴中心工作,1月30日发病。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新冠病毒可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存活,不会随着高温消失。

这一研究的病例数较少,而且传播过程和机理也有待进一步证实,不过它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在夏天和雨季到来之时,新冠病毒仍然有较强的传染性。

D

有案例显示公共场所物体上可以遗留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的生存空间大,那么其传染性或感染力如何呢?这分两个方面,一是病人或感染病毒者的分泌物中的病毒载量(滴度)是多还是少,二是新冠病毒在环境物体上的载量是多还是少。按病毒传播的一般规律,如果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就强,反之则传染性低。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即便病人排出的病毒数量多,但如果其中一些病毒的活力不强,就不具有传染性,感染力也不会高;反之,即便病毒载量低,但所有病毒的活性都强,传染性也会变得很强。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对23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患者唾液中的病毒载量在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症状的第一周,就达到了最高峰。这一结果发表在2020年3月23日的《柳叶刀·传染病》上。这23名患者中有10人是重症,13人是轻症,对23名患者进行唾液检测发现,有3人未检出病毒RNA,另外20名患者的唾液病毒载量中位数是10的5.2次方拷贝/毫升。病毒载量会在患者出现症状后第一周达到最高峰后逐渐下降,但重症患者的气管内吸引物如咽拭子检测,却没有这种变化趋势。

在6月16日河北雄安新区公布的3例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中,其中一名2岁男童6月11日因接触了一名确诊病人的被子约10分钟(在被子上玩耍),于6月13日发烧,并在医院检测核酸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

2020年2月25日,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香港新增的第8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曾到访位于北角美轮大厦内的“福慧精舍”佛堂,有7例确诊病例与该佛堂有关。卫生防护中心人员在佛堂里面检测到2个新冠病毒阳性样本,其中一个样本在经书表面、盖经布及跪垫,另一个在洗手间水龙头手柄。

上述案例意味着,公共场所的物体上可以遗留新冠病毒。因此,无论环境中的病毒载量是多还是少,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讲卫生、减少用手触摸眼睛和嘴等,都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好方式。

据介绍,气膜版“火眼”核酸检测实验室6月17日从深圳发出,19日下午开始搭建,22日试运行……两天多时间,运动场变身为一个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3万份。“单台设备可以一次操作提取96个样本。”不久前还参加了武汉战疫的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说,气膜舱之间安装有单向连接窗,能够最大可能杜绝交叉感染。

疫情播报

美国有可能日增10万病例

美国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重要成员、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于当地时间6月30日表示,如果美国目前的新冠疫情形势得不到扭转,全美将有可能每天增加10万病例。

福奇当天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卫生、教育、劳工与养老金委员会听证会上说,很显然,美国目前并没有完全控制住新冠疫情,其发展趋势“非常令人忧虑”。目前每天新增病例在4万例以上,如果形势无法得到扭转,有可能每天新增10万病例。

福奇说:“如果看一看新增病例数的曲线,就会知道我们的方向错了,现在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近期,美国新冠确诊病例激增,多地单日增幅持续刷新纪录。福奇说,一些州在重启经济过程中没有遵守联邦政府设定的相应标准,这直接导致一些新的“重灾区”涌现,包括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亚利桑那州。

他指出,即便是在那些按相关要求开展重启经济计划的州和地区,仍有一些群体不能遵守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防疫要求。

鉴于新增病例持续激增,目前美国至少17个州暂停重启经济计划。

延伸阅读

如何理解“第二波”新冠疫情

近来,随着一些国家新冠疫情反弹,“第二波”疫情的说法屡屡出现。那么,“第二波”疫情真的来了吗?应该如何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月19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现在还没有对“第二波”疫情的准确定义,一些地方近来新增病例数反弹不一定就意味着“第二波”疫情,有可能只是第一波疫情的“第二个高峰”。

瑞安说,虽然缺乏准确定义,但通常的理解是,第一波疫情的单日新增病例数降到非常低甚至为零,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后,病例数再次大量增加,这才可以算是“第二波”疫情,通常季节性流感就会有这种变化。

“第二个高峰”则不一样,这是指第一波疫情还没有结束,单日新增病例数还没有降到很低,但因为各种防控措施而在相对较低水平上稳定了一段时间,然后随着防控放松等因素疫情反弹,这样只能算是第一波疫情里的第二个高峰。瑞安认为,现在许多国家的疫情实际上只是“第二个高峰”。

权威传染病专家也不认同“第二波”疫情的说法。美国多家媒体6月22日援引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成员安东尼·福奇的话说:“在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2万的时候,怎么能谈第二波?”“我们还在第一波疫情中。等我们过了第一波之后,再来说第二波。”

不过,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已被不少人和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相提并论。如果参照“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发展历程,确实需要警惕“第二波”,因其“杀伤力”更大。

有研究认为,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有三个大的波峰。“第一波”始于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一个军营出现已知最早的病例,随后传到欧洲,5月开始在西班牙暴发,到夏季一定程度上平息;“第二波”疫情在1918年8月左右开始暴发,当年10月至11月死亡率最高;到1919年3月左右,又出现了“第三波”疫情。整个疫情持续了一年多,根据科研机构复盘的病亡率曲线,“第二波”疫情“杀伤力”最大。

据欧洲媒体6月26日报道,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拉涅里·圭拉提醒人们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圭拉表示,新冠疫情迄今的表现与“西班牙大流感”疫情有相似之处,“‘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就曾在夏季呈下降趋势,但在9月和10月猛烈反扑”。

本版文图来源:新华社、《北京日报》《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辽宁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沈阳报告 来自白俄罗斯

辽宁卫健委网站7月3日消息,7月2日0时至24时,辽宁省新增1例境外输入(来自白俄罗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沈阳市报告病例,属轻型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