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大宋头号影帝:打仗“战五渣” 搞政治杠杠的

澎湃新闻 2020-07-03 10:07 大字

原创 最爱君 最爱历史 来自专辑大宋往事

1

权力交接,自古就是门技术活,个中门道耐人寻味。

宋太宗赵光义深谙此道,他在哥哥宋太祖赵匡胤猝死,留下一个“斧声烛影”的未解之谜后,接过大宋的领导权。

照理说,兄终弟及,名不正言不顺。

▲宋太宗赵光义。

即位几年后,赵光义抛出了其母杜太后的遗命“金匮之盟”。

据说,陈桥兵变的第二年(961年),杜太后病危,自知不久于人世。

杜太后将大臣赵普叫至病榻前,当着他的面问一旁的赵匡胤:“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天下的吗?”

赵匡胤不忘母亲养育之恩,给出教科书般的答案,说:“都是多亏祖上积德,太后行善。”

杜太后一听反而不乐意了,说:“错,你得天下,还不是因为周世宗传位幼子,留下孤儿寡母。主少国疑,才让你钻了空子。你百年之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弟光义,才能永保江山。”

可是,她说这番话的时候,赵匡胤只有34岁,正当壮年,即便他在几年后英年早逝,其子业已成年,不至于如周世宗一样留下7岁幼子,导致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这番话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照杜太后的意思,老赵家的江山应该先由匡胤传给光义,再由光义传给弟弟光美,最后再传回赵匡胤之子。国有长君,社稷之幸,如此民意支持率方能噌噌往上涨。

赵匡胤一片孝心,泣拜太后,表示会吸取前朝教训。杜太后就让赵普把她的话记下来,写成誓书,放进金匮之中。

金匮之盟疑窦重重,是否为赵光义与赵普合谋伪造,早已不得而知,但这一招确实有安抚人心、巩固帝位之效,也由不得大臣们不信。

▲赵光义曾是哥哥赵匡胤的得力助手。

2

甭管这金匮之盟是不是伪造的,挖了坑,就得填。

对金匮之盟中提及的皇位继承人,赵光义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他封弟弟赵光美(避宋太宗讳,已改名廷美)为开封府尹,太祖之子赵德昭、赵德芳实称皇子。

之后,赵光义开始他的表演。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征辽,赵德昭随军前往。高梁河之战,宋军败得惨兮兮,皇帝都给打丢了。军中以为赵光义已死,就打算拥立赵德昭为帝,德昭没什么政治头脑,也不反对。

没过多久,赵光义成功逃脱,安然回营,此事就此作罢。

回京后,赵光义以为此次北伐不利,就不行封赏。赵德昭这耿直boy第一个不服,亲自为那些有功将领讨赏。赵光义立马怼回去:“等你做了皇帝,再行赏赐也不迟!”

这一骂让赵德昭深受惊吓,他的地位本就尴尬,叔父这番话明显带有不满。赵德昭抑郁了,回去后自寻短见,自刎而死。

赵光义急忙赶去现场,抱着尸体痛哭:“傻孩子,何必到这地步啊!”

两年后,赵德昭的弟弟赵德芳又在睡梦中暴病而亡,年仅23岁,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皇位继承的两大威胁就此消除。

还有一个隐患,是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赵廷美为避两个哥哥的讳,改过两次名,自己还因金匮之盟莫名其妙成了第一继承人,当上了“开封市长”。

赵光义曾任开封府尹十余年,并在此期间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深知这一职位的重要性,就怕赵廷美被自己的成功学洗脑,与之关系微妙。

然而,赵廷美是个马大哈,丝毫不在意潜藏的危机,他与南唐后主李煜谈诗论道,又与宰相卢多逊交往甚密。

李煜是赵光义的心头刺,他亡国后,念念不忘故国往事,没事儿就吟诵几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人生长恨水长东”抒发愤懑。后世多传言,李煜是被赵光义用毒药鸩杀。

▲南唐后主李煜。【剧照】

而卢多逊是赵普多年政敌。此人一向机警,知道宋太祖喜欢读书,常到史馆取书,就问小吏赵匡胤看的是什么书,自己也找来通宵阅读。等过几天,赵匡胤谈及最近所读书的内容,满朝文武唯有卢多逊对答如流。

这样的小伎俩正暴露了其对权力的欲望,卢多逊得到重用后,与赵普素来不和。太宗即位后,他对皇帝说,当年赵普曾反对太祖传位给赵光义,借此打压对手。

在宦海沉浮几十年的元老重臣赵普,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先将金匮之盟一事告知赵光义,与他商议传位之事时又说:“自古帝王传位都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还要再错吗?”

赵光义这才知道,赵普原来是盟友。照电视剧《亮剑》的桥段来讲,就是不用叫二营长把意大利炮拉来了,赶紧端上意大利面给友军尝尝。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被加以谋反的罪名,罢免开封府尹,贬到洛阳。随后又以其与卢多逊勾结的罪名,削去一切官职,一家人再被赶到湖北的房州。卢多逊被发配崖州(今海南三亚),剥夺官爵、封赠,永不在宽赦之列,一生无法翻身。

不久,赵廷美因一贬再贬,被自家老哥活活气死,卢多逊则病逝于贬所。

赵光义贬谪皇弟赵廷美,赵普扳倒政敌卢多逊,两人一唱一和,成功解决了皇位继承人问题。

皇位,注定是赵光义家的了。

3

赵光义要提防的,还有文臣们那张嘴。

早在即位之初,赵光义似乎就急于为自己正名,当年便更换年号为“太平兴国”。按惯例,新君即位要到次年才改用新年号。

另外,赵匡胤死因蹊跷,当时已有人猜度,太宗朝时编撰的《宋太祖实录》却历经三次修改才得以完成,其中是否篡改和掩盖一些真相,由于史料阙如,已成千古之谜。

同时,赵光义对朝中政局进行紧锣密鼓的安排,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

他重用自己在晋王府时的幕僚成员,程羽、贾琰、陈从信等人陆续进入朝中担任要职。向拱、高怀德、冯继业等太祖朝的元老宿将,却被赵光义调离中枢,派到京师附近做官,既剥夺了权位,又便于控制。

▲宋太宗赵光义。【剧照】

即位后,赵光义继承其兄确立的重文抑武政策,采取宽松敦厚的执政方针,善待天下文人,可说是励精图治、继往开来,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正好堵住文人的嘴。

为稳固统治,赵光义扩大科举考试规模,即位后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就比以往猛增两倍之多。

赵光义深知,士子们热衷于考“公务员”,想借此青云直上。科举扩招了,更多文人有机会入仕,他们专注于考试,一心只读圣贤书,少出来惹是生非。或许,赵光义也该像当年唐太宗那样得意地吹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世界顿时安静了,美滋滋。

另外,赵光义还可以用自己录取的进士来取代太祖朝的官员,一举两得。

据统计,赵光义在位二十二年,共录取进士1457人。科举为大宋选拔了大批人才,形成一个庞大的士大夫阶层。太宗朝的进士擢升迅速,到其晚年,上至朝堂,下至州县,皆是太宗朝科举考试的士子,都是太宗选拔的文人。

才华横溢的寇准,19岁考中进士,32岁时就官拜枢密副使,深得赵光义信任。太宗朝的第一位状元吕蒙正,曾两度为相,从考取进士到登上执政之位,只用了六年时间。

相反,太祖朝的进士在赵匡胤在位时便官至宰相的,一个都没有,期间15个状元,有4人在《宋史》中竟不见丝毫记载。

赵光义在大兴文教背后进行权力更迭,期间被牺牲的太祖朝官员恐怕不在少数。

4

为巩固帝位,赵光义费尽心机,可他确实善为人主,与文臣们相处,情商相当高。

尽管生在军人家庭,他自小就是文艺青年,“工文业,多艺能”,通音律,善飞白书,喜诗词,堪称宋代第一位文人皇帝。

这么一个风雅的皇帝,当然懂得借此拉拢文人。

赵光义看到前朝遗留下来的“国家图书馆”三馆残破不堪,环境喧杂,叹道:“这种地方岂足以藏天下读书,招揽天下贤俊!”

于是,赵光义二话不说,重新选址,砸钱改建,一年而成,改名崇文院,分设集贤、昭文、史馆三馆,下诏搜集图书,甚至以爵禄为奖励鼓励百姓献书。

在集全国之力搜求图书的同时,赵光义一声令下,朝中新、旧文臣以及南唐、吴越的南方文人齐聚一堂,一大批精英参与编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

赵光义为他们提供最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文人们享受着单位福利,潜心编书,心存感激,自然也没时间去纠结赵光义的家事。

《太平御览》1000卷编完,赵光义说要亲自审阅,每天读三卷。手下人劝说:“陛下读书是好事,可是天天如此,定会十分疲劳呀。”赵光义就说:“朕就是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精神倍儿棒,开卷有益,时间也不至于被浪费啊。”

“开卷有益”这一成语就这么流传下来。

赵光义为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既是他笼络文人的手段,也是其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

皇帝如此热爱读书,自然与文臣有很多共同话题。

赵光义喜爱写诗,还经常为大臣赐诗,其与大臣们游玩唱和的故事多见于史书记载中,只是写的诗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其水平如何,实在不敢妄加猜测。

不管好诗坏诗,领导写的就是好诗。

有一回,赵普就得到他的赐诗,感动得痛哭流涕,含着泪也要拍马屁,说:“我要把陛下赐的诗刻在石头上,带在身边,直到进棺材。”这番告白,跟情人之间的山盟海誓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光义还给另一个大臣苏易简写过戒酒诗。

苏易简嗜酒如命,世人皆知,赵光义就写了两首诗给他,劝他戒酒,还要他当着其老娘的面吟读。

苏易简从此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饮酒,可后来还是因饮酒生病,不幸身亡。可见苏易简被皇帝教训后,只是不敢在人前喝酒,私下还是照喝不误。赵光义不禁叹息:“老苏竟然因为杯中物丢了性命,实在太可惜了。”

5

除了爱赐诗,赵光义还礼贤下士,对待臣子特别接地气。

寇准乃赵光义一手提拔,此人脾气大,一身正气,时常大胆进谏,以刚直足智著名。赵光义还给他点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这句话,以李世民与魏徵作比较对象,是在夸寇准,也是在抬高自己。

有一次,寇准到殿中奏事。估计是他话说得太难听,赵光义实在无法忍受,正要起身离开,转身回内宫。

就在此时,寇准快步上前,一把拽住赵光义的衣袖。官家先别走,听完我这段freestyle。

寇准要是遇上一个暴君,反手就被拖出去砍了。好在赵光义强忍住怒火,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自己要学唐太宗,还是维持形象要紧,坚持把寇准这碗苦药咽下去。

宋太宗维稳有方,对待文臣如此,对武将,同样要收买人心。

一日,赵光义在宫中设宴,孔守正与王荣两名武将前来参加。

跟领导吃饭,就算不懂得恭维,也该规规矩矩。孔、王二人偏偏在酒过三巡之后,喝得酩酊大醉。

两人为了争功讨赏,竟然就边疆战功各执己见,大吵一架,唇枪舌战之间,粗言秽语不堪入耳。侍臣们惊呆了,在宫里这么久从没见过这么放飞自我的,请求赵光义将他们下狱处置。

赵光义呵呵一笑,也不多说,只是派人将烂醉如泥的孔、王二人送回家。

第二天,孔守正和王荣酒醒了,回想起自己昨夜言行,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同去朝堂上认罪。

没想到,赵光义却说:“朕当时也喝醉了,自己都找不着北,早就记不清啦。”一句话就把他们都赦免了。

6

赵光义一边与文官吟诗作对,一边与武将谈笑风生,但他始终摆脱不了兄长的阴影。

赵匡胤曾统率禁军,以殿前都点检之位黄袍加身。若论军事,赵光义远不如其兄,于是“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以谋求超越太祖的武功。

毛主席对其的批语为“但无能”、“不知兵”。

赵光义即位后,吴越王钱俶纳土归降,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大宋又出兵攻灭北汉。

这让赵光义迷之自信。

其实,北汉在当时已如风中残烛,仍靠晋阳坚守,多次逼退宋军。

晋阳,这座经历多个朝代打造的军事重镇,让宋军吃了不少亏。每次出兵,宋军都是势如破竹地击溃对方各路援军,可来到晋阳城下就愣是打不动了。

照理说,灭北汉之后,赵光义应该从中得到教训,继续营建晋阳,以作为对抗契丹的战略要地。然而,赵光义的操作实在很迷,他以晋阳有王气为由,下令将这座古城拆除焚毁,城中百姓全部撤离,另移到阳曲,营建新城(今太原)。

河东一带的地理优势荡然无存。

雄心勃勃的赵光义在灭北汉之后,未经休整,迅速与契丹开战,决意收复燕云十六州。

结果,高梁河一战,宋军丢盔卸甲,赵光义身上中箭,驾着驴车一路狂飙,以破纪录般的逃跑速度摆脱追击。

七年后,雍熙北伐,宋军分兵三路,再次一败涂地。

▲雍熙北伐失利,杨业孤军奋战。【剧照】

两次对辽作战失败,不能全怪赵光义指挥失当。但是,志大才疏的赵光义确实对排兵布阵颇为执着,甚至要亲自拟定阵图,坚持“将从中御”。

雍熙北伐前,他不与中书众臣商议,亲自拟定三路进军的战略,又在曹彬一路惨败后,立马命另外两路人马撤退,导致契丹人乘胜追击,宋军损失惨重。

战后,大臣田锡上书直陈:“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

7

即位之初,宋太宗还说要“为世宗、太祖刷耻”,风风火火率军攻打契丹。

几次大败后,他转而反复念叨老子的名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似乎彻底佛系了。

经过多年踌躇,他将第三子赵元侃(并改名赵恒)立为太子。

自五代以来,武将乱政的局面已成过往,兄弟子侄夺权的斗争也将远去,这一朝总算没有斧声烛影、金匮之盟之类的八卦了。

然而,当赵光义听说赵恒被百姓们称赞为“少年天子”之后,心胸狭隘的他又不乐意了。

他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那将我置于何地?”

老百姓这舆论分明是在黑赵光义嘛,寇准却向他祝贺:“这是社稷之福啊。”

赵光义无话可说,只好拉着寇准一块儿喝酒,一醉方休。

对酒当歌,乘醉听箫鼓,不如意事早已抛之脑后。

终其一生,赵光义尽管武略欠佳,可是为政可圈可点,在他的领导下,大宋经济文化繁荣,君权进一步加强,二府三司制最终确立,文人们死心塌地为他服务。

宋太宗,作为大宋第二代领导人,最终还是为大宋子民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

尽管背后潜藏着“国富而不强”,“三冗两积”种种危机,历史的车轮总算照着赵光义心中的蓝图前进。然而,此后两百多年里,羸弱的大宋却始终走不出盛世危局,也将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盛巽昌:《毛.泽.东.与中国史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王瑞来:《略论宋太宗》,《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4期

张其凡:《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中州学刊》1997年02期

本文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最爱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大宋头号影帝:打仗“战五渣”,搞政治杠杠的》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海域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14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7月3日8时57分在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海域(北纬32.45度,东经121.59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本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