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嗒嗒嗒” 奏响脱贫“协奏曲”
原本围着锅台转的妇女,如今成了每天“朝七晚五”的“上班族”;原本缺少外出打工渠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上手快”的新工作;原本没有收入的村里“闲人”,现在每月最低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
沈阳市康平县张强镇西两家子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74人,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去年年底,这里建成了一个塑编“扶贫车间”。自今年3月8日试生产以来,车间里的生产热火朝天,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犹如奏起一首脱贫协奏曲。
记者日前在西两家子村“扶贫车间”看到,20多个村民正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飞针走线。只见绕线器上轮子转动、机针上下跳动,车间内四处堆放着已制作完成的塑料编织袋。
“做一个袋子能赚3.5元,多劳多得,我一天能做30多个。”西两家子村村民李书敏说,“这工作上手快,在家门口就有钱赚,现在的生活比我以前在家待着的时候充实多了。”说话间,她手脚动作不停,一个塑料编织袋很快就制作完成。
“这种塑料编织袋可以承重1吨,是市场上的畅销货。”西两家子村驻村第一书记高政告诉记者,“‘扶贫车间’总投资85.3万元,新建厂房500平方米,现有缝纫机40台,可提供缝纫、装卸等50个就业岗位。”
剪裁、编织、打包、装卸……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村里贫困户泰玉春,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现在每天能赚100元,以后车间的生产能力上来了,收入还能增加。”
据介绍,“扶贫车间”优先录用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家庭生活困难人员。“一开始,每人每天也就做三四个袋子,现在多的已经能做40个了。”高政说,“目前在这里工作的村民每月最低收入也有3000元,熟练的‘快手’能赚4000元到5000元。”
建“扶贫车间”是沈阳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一大举措。记者了解到,目前,康平县7个“扶贫车间”已经全部开复工。这些“扶贫车间”提高了村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为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下一步,村里将对‘扶贫车间’的收入进行再分配,扶持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设立贫困户公益岗位,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高政说。(稿件来源新华社)
新闻推荐
□叶文韬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正是101年前的5月4日,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的爱国主义运动。这次爱国主义运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