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见过1万年前的人类脚印吗?

达州新报 2020-06-24 09:12 大字

现如今,古人类遗迹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是稀罕事了,从非洲最古老的石器到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都透露出一些古人类的生活信息。

不过遗憾的是,不论是骸骨还是生产工具,都无法告诉我们远古人类是如何分工劳动的: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还是男耕女织各施所长?

由于早期古人类没有留下文字记录,考古学家只能通过他们留下的岩画、雕刻或陪葬品等来略窥一二。

好在,还有一类不太常见的遗迹,能更好地还原古人类的“劳动现场"。那就是:脚印。

先祖脚印隐藏小秘密

脚印,是侦探小说中常出现的元素。它能够反映出人的身高、体重、性别,从而成为破案关键。正是基于这一点,考古学家们也时常像福尔摩斯一样,处处寻觅人类祖先留下的脚印遗迹,希望从中窥探到远古时代的生活细节。

可惜,脚印可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绝大多数脚印要么经历风吹雨打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么深埋地下永不见天日。所以,考古学家找到的脚印遗迹屈指可数。

不过,最近,一个查塔姆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成为了古人类足迹发现史上的幸运之星:他们在坦桑尼亚的因格尔·瑟罗遗址,一口气找到了400多枚古人类脚印!这是迄今已知数量最庞大的人类脚印遗迹群,历史可能超过了1万年。

这些脚印,将告诉我们古人类身上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20年5月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

与史前脚印不期而遇

这些脚印的发现,始于一次偶遇。

脚印所在地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咸水湖——纳特龙湖。纳特龙湖周边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缺少淡水,缺少适宜耕种的土壤,人类很难在此长期定居。只有一些游牧族群“马赛人",在每年的迁徙过程中会途经此地。

有一天,一群马赛人迁居到了纳特龙湖南岸。他们无意中发现,岸边风化剥离出的地面上,露出了不少人类脚印。这让他们非常困惑:纳特龙湖周围几十里地都人迹罕至,怎么突然凭空冒出来这么多脚印,还掩盖在土层下面呢?

发现脚印的消息不胫而走,最终传到了古人类学家的耳朵里。“东非"“脚印"“埋在土层下",当这几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足以让古人类研究者们兴奋得睡不着觉。原来,东非地区不仅盛产人类的骨骼化石,还出土过不少脚印遗迹化石,之前发现脚印的情形与这次马赛人的描述非常相似。

更关键的是,纳特龙湖离著名的莱托利遗址只有一百公里,而后者正是距今为止最早人类脚印的发现地点。这使人们不禁联想:莫非此次马赛人发现的脚印遗迹也是古人类留下的?

为了解答这一疑惑,各国研究者组成的团队于2009年首次来到纳特龙湖进行考古发掘。当年他们就发现了50多枚人类脚印,而后续几年的发掘工作中,发现的脚印增加到了400多枚。这些脚印保存之完好,数量之繁多,已经打破了考古发现的世界纪录。考古学家将此处脚印遗迹群命名为因格尔·瑟罗遗址。

脚印来自何人?

又何以定格万年?

这些脚印为考古学家提供了很多细节(甚至连脚趾头的轮廓细节都清晰可见)。从脚印形态上看,它们与现代人的脚印别无二致,由此判断脚印主人应当是智人。

那他们是何时走过此地的?

利用精密的碳十四测年和氩同位素测年方法,研究者们估算出脚印形成的年代在距今5700—19000年前。也就是说,这些脚印是约1万年前的人类祖先留下的。

为什么这些脚印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好?

答案藏在纳特龙湖的特殊地理环境中。

纳特龙湖的周边分布着不少火山,它们在喷发时,会有大量火山灰撒在地表。这些火山灰细腻而柔软,远古的人们轻轻踩下去就能印出清晰的脚印。

同时,这里的火山灰中有大量碳酸盐,富含盐分的泥质会迅速风干固化,为脚印“定型"。如果恰好逢旱季,脚印又幸运地躲过雨水的冲洗。而后,其他不同质地的沉积物逐渐覆盖在脚印上,相当于加了保护层,使它们免遭风吹日晒的磨损,这才得以穿越万年呈现给今人。

脚印揭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考古学家们发掘出脚印遗迹,实际上也打开了封存数千年的古人类生活瞬间。那么,远古人类留下脚印的那一刻,又在做些什么?

研究者们开始解读这些脚印中隐藏的故事。

他们首先注意到,这400多枚脚印朝向东北和西南这两个相反方向。通过将脚印挨个比对并参考现代人的数据,他们发现朝西南方向的脚印至少是由14名成年女性、2名成年男性和1名青少年留下的。

接着他们从脚印的长宽尺寸推算出这些古人类的体型,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身高不超过一米六,也有个别人超过了一米八。

依据脚印的间距,研究者们又估算出来了脚印主人们的步伐大小,认为大部分人的速度非常相近,处在每秒1.2-1.5米之间,和我们平时走路上下班的速度差不多。只有一个人的速度达到了每秒2.9米,相当于快速奔跑。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走路习惯,不同人的步态以及走路速度相差悬殊。只有当人们结伴同行时,才会顾及他人的步伐节奏。而在此处遗址中,脚印主人们的步速颇为一致,这意味着人们当时没有单独行动,而是三五成群地走在一起。

纳特龙湖周边一片贫瘠,这么多远古人类聚在一起是在做什么?

在脚印形成的时代,东非地区的人们还没有开始大规模驯养动物或种植作物,狩猎采集仍然是当时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当时纳特龙湖地区的生存环境可能比现在好一些,因为在人类脚印周边,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不少牛和斑马的脚印。这意味着,这些脚印的主人们有可能当时正结伴在湖边搜寻食物或水源。

更有趣的是,研究者们将以往发现的各类古人类脚印遗址与本次的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发现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性别比例。

在以往发现的脚印遗址中,男女两性比例均衡,还时常伴有孩子的脚印。而在因格尔·瑟罗遗址中,绝大部分的脚印都属于女性,且没有孩子的脚印。

研究者们据此推测,这些脚印是女性们结伴外出劳动时留下的,少数几名男性负责陪伴,孩子们则被留在了居住营地。换句话说,当时的人类已经会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分工,而脚印记录的这项劳动主要是由成年女性负担的。

这些证据表明,劳动分工的传统在距今5700—19000年前就已开始了。直至今天,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仍然建立在劳动分工的模式之上。

看上去,“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道理,或许人们在数千年前就领会了。(据《燕赵都市报》)

新闻推荐

《科学》刊文称AI某些核心研究停滞不前 创新触及天花板?

“目前人工智能论文数量激增,泥沙俱下,导致部分论文质量不高,但这并不能说明人工智能发展停滞不前,而是表明目前有更多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