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卞和洞 齐 飞

淮南日报 2020-06-22 09:22 大字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玉器最早的国家,考古证明,玉在中国的使用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又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玉对儒家思想的发微,是有启发和提示作用的。君子比德于玉,孔子发现,仁、义、礼、智、信、天、地、道、德、忠、乐儒学的修养,在玉的身上都有体现。因此,他对自己的学生子贡说:我在玉的身上发现了十一种德行。玉的十一德,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玉对儒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实物参考,对玉的认识和感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玉石是“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楚山、也就是地处怀远、淮河岸边的荆山,砍柴的时候,偶尔得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先后把这块玉石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却遭到了他们膑刑的惩罚。卞和被砍去了双脚,抱着玉石在荆山上哭了三天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眼泪流干了又吐血不止,“卞和泣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楚文王继位后,问卞和痛哭的原因。卞和说:砍去双脚并不重要,把忠贞的人称为骗子,是我悲伤的真正原因。这句话感动了楚文王,楚文王就命令玉匠把这块璞玉雕刻成玉石,发现真的是一块宝玉,于是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把和氏璧作为聘礼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玉石。赵弱秦强,赵国不情愿换但又不敢不换。就派了一个智谋双全的蔺相如把和氏璧送过去、让他见机行事。蔺相如到秦国后发现秦国只是使用了一个巧取豪夺的手段,并不打算用城池来交换这块和氏璧,他就略施小计把这块宝玉安全的完整地带回了赵国。这就是《史记》记载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据传,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之手,并把它改制为一枚传国玉玺,历代相传。最后一个拥有和氏璧的人是五代的时候后唐的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攻陷了洛阳,李从珂无路可逃,就和后妃们在宫里集体自焚,所有的御用物品一起投入大火之中,从此和氏璧神秘的失踪,直到今天也不见下落。

以上这些故事都和卞和有关,和荆山有关。卞和洞,当年凤凰落下的地方,正是“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最有魅力的诠释。也正是因此的提醒,才使得卞和破解了这块玉石的前身。现在,卞和洞的上方还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遗迹,留给人们去探秘、凭吊。

另外民间有一句俗语叫“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本这句话叫有眼不识荆山玉,可能是对楚厉王、楚武王的讽刺。依据谐音把“荆山玉”变成了“金镶玉”,来形容人的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缺乏辨识事物的能力。我记得样板戏《沙家浜》里就有这么一台词:阿庆嫂,我刁小三有眼不识金镶玉。说明,玉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斗争之中。

新闻推荐

多国人士批评美国签署涉疆法案

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美方日前不顾中方严正交涉,将所谓“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签署成法。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