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箸”轻重 李永树
说起中国人使用筷子,恐怕世界上没有哪样餐具能与它相提并论。在我国,筷子有几大名产地,比如广西桂林的烙画筷、福建的漆筷、广东的乌木筷、北京的象牙筷等,皆为筷中之上品。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人的修为和人品。记得刚上班不久,我相过一次亲,见过一个男孩子,在一起吃饭时,他喜欢用筷子把盘子里的菜拨来弄去,旁若无人似的。对着喜欢吃的菜,反反复复地翻动,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我们见了两次面就散了。
父亲从小教我们,吃饭时,长辈或客人没有动筷,小孩子就不能先动筷。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指人,这是不礼貌,没修养。不能用筷子敲打盘碗盆,说只有讨饭的乞丐才有。碗里的饭要吃干净,吃完饭把碗筷放好。
宋代女诗人朱淑贞在《咏箸》中这样赞美筷子:“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兄弟生来一样长,竹家林里是故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儿子小时候喜欢背这谜语。儿子两岁多就学会了用筷子,我也没有刻意教他,耳濡目染,他看见大人用筷子,自己也嚷着要用,没多久就学会了。像许多父母一样,记不清自己的孩子从生疏到熟练用筷子的具体时间和细节,也许是一种习惯性使然,中国的儿童和筷子心有灵犀,不经意间就拿起了,不经意间就会用了。
我曾奢侈地用过一次象牙筷子,筷子泛着玉质的温润光芒,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饭快吃完了,朋友才说这筷子是象牙做的,我大为惊讶。朋友喜欢收藏,他说象牙筷子并没有什么好,怕烫,容易变色。其实无论金筷,银筷,只是显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倒是竹筷子最好,本色竹做的筷子最佳,涂漆固然看上去精致美观,毕竟是入口之物,想来漆对人的健康不利。我曾在博物馆里见过银筷,短短细细的,怕是分量过重,用起来不方便。
筷子,虽只是两根细长的棍子,可挑、夹、拨、拌、扒、翻、搅样样能应对。筷子,轻盈灵巧儒雅有内涵,像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在武侠小说中,筷子甚至可以成为攻击人的武器。《天龙八部》里的阿紫,就是被丁春秋扔出去的一双筷子弄瞎了眼睛。
郑板桥刚要用筷子夹菜,忽思量起聪明糊涂的因果关系,于是握笔在手,提出在众人聚餐时,应“迟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李白刚要用筷子夹菜,忽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筷子如有感知,也会无限惆怅。
一副筷子,既轻巧又灵活,散发着历久弥香的生活气息。
人生如筷,“筷”意人生!
新闻推荐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上,隐藏着一个西洋(法国)工匠的名字。作者由此线索入手,查找出一批过去被误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