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民间文化“藏”在哪里

大众日报 2020-06-21 09:31 大字

□ 刘加民

大家讲坛

传统村落是近几年才备受关注的,而且在保护与抢救方面基本上取得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节奏。在有些方面,我们甚至走出了自己的路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不言而喻,传统村落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空间的概念。当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当我们的生活成了一体化世界的一部分,当我们的民族文化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外来文化侵入、融合、多元并存激烈碰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真的赶上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现代”的时代。

“现代”的时代主要是工商业文明的时代,与传统文明的基本上属于农耕文明有很大不同。天人合一,知天乐命,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节奏,和天时地气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如今,工商业文明主导了人类文明,延续几千年的文化情感要快速蜕变,要逃离我们的躯体,离开我们的记忆,把一个个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包含我们所有美好记忆的传统村落,留在了大山深处。那些位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地区的传统村落,则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与我们的审美要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现代城镇。一句话,在快速消亡的传统村落的衬托之下,现代化的城镇,还远远没有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必需。某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或者岁末年初的时刻,会有一阵浓重的乡愁忽然充满我们的胸怀。

站在传统村落的面前,人们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传统文明的依恋是如此强烈,与此同时,对未来现代化生活的憧憬同样是如此得难以割舍。有点“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感觉,在长流不息的时间的河流里,人们经常陷入彷徨和焦虑的漩涡。文化传承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不会完全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作用于人心的。当文化本身出现动荡、矛盾和焦虑的时候,社会就进入了重大转型的深化期。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改变,还只是外表的改变,人的精神内核的改变,才是最致命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库,连接着所有炎黄子孙的精神根脉,凝聚着所有大步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人的乡愁。乡愁不是忧伤,而是对既往的牵挂;乡愁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对文化情感的依依不舍。一句话,乡愁是人类特有的对自己的文化属性的本能依恋。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我们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心灵的抚慰,促进文化的平稳前行,避免过分激烈的破坏对人的精神伤害,甚至可以避免文化断层、断裂引发的对经济社会的整体伤害。

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些已然破败不堪的房舍、街道、祠堂、古井、河流、大树等等有形的“实物”中间,寻找无形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气息。这些无形的东西实际上也在快速消亡的过程中,有些已经消失在遥远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信仰禁忌等等民间文化形态的碎片中。搜寻、拣拾、整理、记录这些东西,是一个棘手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我曾经两上上九山村。这是一个独特的北方古村。中国的传统村落本来是南方多、北方少。这与战乱、气候、地理环境等有关系。在北方本来稀缺的传统村落中,上九山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石头村。街道、院墙、房屋,几乎完全由石头砌成。一个传统村落必备的古树、小河、祠堂、学堂、大院、戏台等等,一应俱全。走在平平仄仄的石径上,你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芬芳。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意义上的传统村落,是一个帮助访客和青少年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村落保护的最佳现场。村民大多已经离开这些古老的房舍,搬到百米之遥的山下的新村里去了,古老纯朴的老屋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两种文化形态的对视,则是可以给我们多方面思考的绝佳视角。

去找到那些神话传说、轶闻趣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那些文化的碎片已经在废墟里掩藏得太久了,那些碎片多数已经风化和消亡,找到那些藏在胡子、皱纹、墙角、库房和垃圾堆里的“文化”,需要极大的耐心、敏感和文学修养。而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文化,很有可能就存在于这些没有文化的人身上和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其中的传统村落里。

新闻推荐

夏至 | 炸酱面 才是北京人的“主心骨儿”

原创风物菌地道风物▲炸酱面很好,北京稳住。摄影/澜澜LAN,图/图虫·创意-风物君语-来啦您内夏至来临之前,没成想疫情突然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