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晚清陆军最后的脊梁
○聂志胜介绍聂氏宗祠曾经的辉煌
○聂志全介绍聂士成故居如今已成民居和菜地
四十年戎马生涯,战功卓著,台湾抗法、朝鲜抗日、天津抗击八国联军……抵御外敌的战场上,聂士成几乎无处不在。解读中国近现代军事史,聂士成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1900年7月9日,聂士成战死在“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后人称,清政府最后的一根脊梁被折断,此后清军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
一、受母影响性情刚烈
为了采写聂士成的故事,我们此前曾特意赶到了天津。这位被清廷追赠为太子少保的淮军名将,其牺牲处八里台桥改名“聂公桥”沿用至今,桥畔树碑“聂忠节公殉难处”,两边联语:“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
我们向路人打听有关聂士成的事迹,似乎都不甚了解,只有一位自称是在附近南开大学担任教授的先生能够说出一些来。
但在聂士成的家乡——长丰县岗集镇,人们对这位忠烈之士景仰已久。
1836年,聂士成出生在现长丰县岗集镇三十埠社区聂祠堂一个寒门家庭。年幼丧父,聂士成和母亲相依为命。
在聂祠堂寻访,记者听到了一句当地的歇后语:聂士成的妈——老聂(烈)子。“烈”在岗集方言中与“聂”同音,从这句歇后语中可以窥见,聂士成的母亲不是平常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烈女”,传说七十岁时仍能练武。
受母亲影响,聂士成自小就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得到周围人和家族的爱戴及赞扬。
至于聂士成为何会投身军旅,聂士成五世孙、退休老校长聂志胜,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讲述了在家族中流传的一个故事。
当年,有一名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无意中跑到了聂士成的家中,聂母将这个商贩藏匿在家里厨房的草垛中,使得他幸免于难。聂士成回家知道情况后,热情相待,并和这个商贩结为了好友。
后来,姓夏的商贩弃商从军,1859年,夏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那时,聂士成已在乡下由母亲择了一位农家女完婚,并育有子女。但,不安于家中的窘困生活,聂士成还是毅然步行赶往临淮关。从此,开始了40年的戎马生涯。
聂士成始终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两句话:“聂家人手心不向上;聂家无孬种。”意思是聂家再穷也要自力更生,也要有骨气。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聂士成在逆境中硬气乐观,并迅速成长为一名铁骨铮铮的爱国战将。
二、清军对日唯一胜仗
打起仗来有勇有谋,屡建战功,聂士成一路升迁至总兵、提督,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
不过,真正让聂士成成为晚清名将的,是他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多次胜利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秘密抵达基隆,展开历时8个月的台湾保卫战。在法军一度强行登陆占领基隆的危急形势下,刘铭传电告朝廷请求援军。当时许多将领被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不敢前往,而聂士成主动请缨驰援台湾。
聂士成率部沿山间小路翻行,步行了一个多月,最后从法军后面袭击。他每战都一马当先,每战必胜,法军节节败退。聂士成发挥了他出色的统军能力,最终把嚣张的法国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点燃了甲午战火。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于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清军在战场上,海陆俱溃,一败涂地。
时任淮军总兵聂士成接到扼守沈阳的最后屏障——摩天岭的命令后,认为这是反败为胜的绝佳机会。然而,由于在战场上的连连失利,许多清军将领产生了畏战情绪,聂士成只能率不足2000人孤军扼守摩天岭。
11月18日,日军向摩天岭发起试探性攻击。而早在11月初,聂士成到达摩天岭时便在要道设置火炮阵地,步兵阵地则设置战壕网,进而形成了相互间可纵深支援的战地布局。同时,为迷惑日军,聂士成还巧用疑兵计,在山林中布置数千面旗帜,安排众多战鼓、号角,并发动附近百姓前来助战。
骄横的日军发起冲锋后,即遭到了清军守关炮兵的猛烈攻击,打得日军无法前进,且伤亡惨重。随后,日军再次集中兵力妄图夺取清军炮兵阵地,但阵地前方的一片开阔空地使得日军无处可藏,日军士兵在清军的强大火力下,再次遭受重大伤亡。此时,隐藏在周围的战鼓齐擂、号角轰鸣,山林中旌旗飞动,人影绰绰,日军发现势头不妙,只好向山下逃去。聂士成见势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日军狼狈地逃回了连山关。
11月26日,士气大振的聂士成决定率部乘胜追击,夺回连山关。当晚,摩天岭天降大雪,日军认为清军不会在这种天气下发动进攻。而聂士成却亲率300余骑兵突袭日军营垒,将毫无防备的日军打个措手不及,并亲手斩杀日军连山关指挥官富冈山造中佐。
此后,聂士成利用天寒气候,依托有利地形,在固守阵地的同时,不断派兵与日军游击周旋,最后迫使日军退回凤凰城。此后,直至甲午战争结束,日军也始终未能跨过摩天岭一步。
聂士成在清军一路溃败、军心涣散的情况下,成功指挥了摩天岭之战,有力遏制了日军的进攻,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摩天岭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清军唯一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此战虽未能扭转整体战局,但在各路清军一触即溃的情况下,稳定了东线战局。
三、八里台聂士成殉国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以37艘军舰的强大火力,攻占大沽炮台,继而向天津进发。
7月9日凌晨,聂士成率领已经血战八昼夜的数千将士,与八国联军在天津附近的八里台展开决战。此时的八国联军,无论在武器装备上还是在兵力上,都远超清军,聂士成根本就没有任何获胜希望。
四面环击,枪林弹雨,炮声震天,自己的身后就是北京城,全军将士都已经没有退路,此时只有破釜沉舟,与敌军做殊死搏斗。聂士成横刀立马,对部下声言自己在此战中的必死之心,“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
双方激战之时,因为聂士成穿着大黄马褂,格外突出,被德军指挥官库克认了出来。库克过去在聂士成军中担任过骑兵教习,他不忍看到昔日的朋友战死,因此,派遣使者过去,劝说聂士成投降,却遭到断然拒绝。
联军的炮火对准聂士成所在地,接连发炮。聂士成两条腿先后被打断,被炸得腹破肠出,但是他依然不下火线,挥动战刀,率领官兵英勇抗敌。
一颗流弹从聂士成的嘴里打进去,从后脑穿了出来,接着又一发子弹射穿了他的前胸,最后的那发子弹击中了聂士成的太阳穴。最终聂士成从马上倒下,停止了呼吸,享年64岁。
对于聂士成的壮烈牺牲,库克肃然起敬,他用一张红毯将聂士成的遗体盖上,脱帽鸣枪致哀,并将遗体郑重地交还给清军。
四、子孙期盼重修祠堂
聂士成战死后,83岁的老母亲由部属杨慕时奉养。两年后,慈禧还赏给聂士成的老母白银一千两。
初时,为国捐躯的聂士成被清廷评以“误国丧身”,直到1902年,在袁世凯等人的请求下,清廷才追赠聂士成为“太子少保”,加恩予谥,谥号“忠节”,令芦台、天津及合肥立祠祭祀。
在几位聂氏后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菜地,只见一对斑驳的石狮子倒卧在地上。聂士成五代孙、81岁的聂志全介绍,这里以前就是祠堂的大门,石狮子还是原来的位置。
聂志全说,聂氏祠堂是清廷捐资修建的,老辈人称,当时修祠堂的材料是用骆驼从外地运来的,用了数年时间才修建完毕。祠堂刚建成时,富丽堂皇,东西有廊坊,中间是一个大型八角院落,后面有几百株高大的松柏树,前后屋顶都是穿花脊,大门屋顶和后殿屋顶上各有一个葫芦形的大锡顶。大门上方有慈禧太后亲笔题字“聂氏宗祠”四个大金字,后殿的大牌匾上也有四个大金字“如在此上”。
新中国成立后,聂氏宗祠曾被用作小学、乡政府、区政府、高级社。“我还在里面读过书,校长是聂士成四代孙聂先举。”聂志全说。然而,“文革”和“破四旧”,让聂氏宗祠遭到了彻底破坏,没能保留一砖片瓦,门前的石狮有一只不知什么原因还折断了两条腿。
“我们的先祖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说起聂氏宗祠的现状,聂士成五世孙、聂志新有些伤感。
在家乡合肥岗集聂祠,除了“聂祠堂”这个村名,以及两只石狮子,很难再寻到他的遗迹。但在天津,聂士成却名闻遐迩,他在八里台殉国处的桥就被改称为“聂公桥”。天津聂祠虽然毁于1976年大地震,但之后不久,在天津市政府的重视下,相继对聂公桥、聂公碑、聂公祠以及聂公墓重新整修,供后人参观、学习。
2000年是聂士成为国捐躯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4.18米的聂士成铜像以示缅怀,镌刻:将军驱骑刀光寒,一跃桥头此生瞻。聂公当年激扬处,多少青松配雨寒。
“先祖是晚清最后一位淮军将领,也是最后一位为清朝战死疆场的大将,他的部队曾被八国联军称为中国最强悍的军队。真的不该被世人、特别是家乡人民遗忘。”聂士成五世孙、聂志宏坦言。
与卓著战功相齐的,是聂士成的气节。当年八国联军侵华,聂士成在天津保卫战开始之前就预备了自己的棺材,决意与天津共存亡。临死前留下遗训:凡为聂氏子孙者,均不能出国,更不能为外国人办事。
这条今天看来颇为苛刻的要求,却一直被全国各地的聂氏后人严格遵循着,100多年来,聂氏子孙中无一人出国。聂志全介绍说,71年前,聂士成孙辈聂韶让就坚守祖训,妻子选择离开中国,他却从北京回到岗集,养蜂养鸡,终老于家乡。
虽然祠堂损毁,遗迹甚少,但在岗集的聂氏后人仍旧秉承家风,爱国爱家,奋斗拼搏,不汲汲于功名利禄。
“先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也必须为先祖争光。”聂志新笑着说。
□洪欣 李云胜
新闻推荐
北京头条客户端6月20日消息,6月20日,第127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自6月11日至6月19日2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