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摸清污染源头, 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 解读《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广安日报 2020-06-11 01:05 大字

□新华社记者 高敬

10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正式发布。这是一次全面摸清生态环境底数的重大国情调查。

普查取得哪些成果?反映出当前哪些环境污染问题?普查结果如何应用?国务院新闻办1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公报进行深入解读。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取得哪些成果?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布会上介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是2017年度。

他说,此次普查摸清了全国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了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从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情况看,化学需氧量2143.98万吨,总氮304.14万吨,氨氮96.34万吨。从排放强度来看,海河、辽河、淮河流域单位水资源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为:氮氧化物1785.22万吨,颗粒物1684.05万吨,二氧化硫696.32万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源单位面积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固体废物排放中,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4%,山东、河北、山西、安徽和江苏五省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量约占到全国的40%。

同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环保铁军精神的业务骨干,进一步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

普查反映出当前哪些环境污染问题?

赵英民说,普查也反映出当前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一是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四项污染物的排放量都超过了千万吨,而这四项污染物对当前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改善都至关重要。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二是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排放贡献比较大,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大,工业、生活和机动车对挥发性有机物的贡献大。这些污染源涉及的主体多,很多是无组织排放或者是面源排放,因此治理和监管的难度都比较大。

三是农村和西部环保基础设施相对全国或者相对东部地区仍然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四是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排放强度大,这些流域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任务艰巨。

五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为下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摸清了家底,指明了方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攻坚克难,最后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他说。

普查结果将如何应用?

赵英民表示,普查成果当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染防治攻坚战。他说,这次普查围绕“污染源在哪里,排什么,如何排和排多少”四个关键问题,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普查工作后期在依法保护好各类调查对象隐私的基础上,及时归纳和总结普查成果,为加强污染源监管、重点地区监督帮扶、排污许可证核发、环境风险排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支撑。

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特别是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的最新最全面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的规律和趋势性成果,将为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新闻推荐

人手紧缺、信息孤岛、敲章两难:街道基层还需添什么“柴”?

街道办事处处于行政的末端和基层的顶端,也是联结政府与百姓最基础的桥梁。街道事务处理的就是百姓事务,2016年11月1日实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