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 一家自然生活社区的疫情“自救”
【编者按】
“武汉对话”是澎湃新闻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发起的特别实习项目,由一群身处武汉的学子采访各个领域的武汉居民,描写疫情下的武汉众生百态。在这场名为“新冠肺炎”的风暴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一个武汉人的悲欢苦乐,都将成为这段历史无法抹去的底色。
辰风夫妇在仓库分拣菜品。
“自救”——回忆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经历,辰风强调了这个词。辰风是武汉一家自然生活社区的创始人,多年来,社区会员们形成了共同的生活理念:一起寻找自然生态食物、参加分装配送工作,打造尽可能没有农药、化肥、抗生素的环境,呵护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和所有武汉市民一样,新冠肺炎疫情让辰风和留在武汉的100多位会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门风险大,交通物流都不方便,怎么解决买菜吃饭的问题?最基本的一日三餐都吃不好又怎么有免疫力抵抗病毒?
几番思量后,辰风和夫人决定自己走出家门行动起来,疫情期间也要坚持食物供应。在他们的带动下,会员们也纷纷出动,如往日一样和辰风夫妇共同努力,让100多个会员家庭的餐桌都能摆上健康的食物。
“餐桌自救、自然生活”是辰风奋斗了十余年的理想。疫情袭来,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积极的行动继续坚守着这份理想,充分调用这些年来积累下的食物供给渠道资源,与100多位会员们共渡难关。
疫情结束后的初夏五月,辰风和会员们带着孩子们重新开展起了“亲田”的社区传统活动,每个周末,孩子们都去田地里畅快地撒欢儿,大人们在一旁谈天说地,一切又慢慢恢复到了从前的美好模样。
忙着配送以至于一天都没吃饭的辰风坐在车里吃会员送来的刚煮好的饺子。
把补给线坚持下来辰风说,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让自己有了创办自然生活社区的念头,他希望能够尽可能保障孩子们的食品安全。起初“社区”只提供菜品买卖,近几年也开展了面向儿童的自然教育活动,在辰风的带领下,家长们定期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活动玩耍,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2019年底,辰风和会员们带领孩子们去往云南腾冲做自然教育活动,那时他们一行人并没有听说有关疫情的消息。2020年1月,辰风惊闻一位身体健康的老师及其夫人在短短几天内都因为不明原因的肺炎相继去世,顿感情况不太妙。一想到留在武汉家中的八十多岁的父母亲和正在读高三的女儿,他心急如焚,立刻决定回程,终于赶在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晚上回到了家。辰风说:“很多人都觉得留在外地更安全一些,但我归心似箭。我当时就想,离武汉、离亲人越近越好,就是这么本能的考虑。”
那时,出门风险大,交通、物流也都不方便,辰风决定暂时停止日常菜品配送,和大多数武汉市民一样“宅”在家中尽量不出门。
有汽车通行证的会员来仓库帮忙配送,汽车后座上堆满了物资。
辰风的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还患有皮肤敏感综合征。有一天,父亲吃了不知道是自己从外面买的还是别人送来的食物后全身出现了过敏浮肿症状。这让辰风非常害怕,他担心父亲如果再接着吃可能含有过敏源的食物会出现其他身体问题,而当时到医院看病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因此,辰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哪怕疫情严重,也必须要把食物补给线坚持下来,为家人和会员朋友们提供和平常一样的健康食物,保护大家的身体。“这样做(坚持食物供给)其实也就是自救啊。”辰风说。
经营十余年,辰风与全国各地许多农人们都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决定坚持供应后,辰风便与武汉周边当时还能运送菜品入城的合作农人们取得了联系。疫情暴发时正值春节前后,许多农人回了老家,并不在农场,只有一少部分农人依然能够提供菜品给辰风。这样一来,菜品的种类就少了很多。蔬菜只有最基本的白菜萝卜等等,肉类除了鸡其他都非常稀缺,如果想做面食,找到了面粉的供给方,酵母粉和蔗糖却供不上。辰风联系了所有当时可以送货的农人,再加上外地农人们和伙伴机构的几次投递,才保障了大家“和平时差很多的、绝对谈不上丰富的、最基本的食物需求”。
方舱医院里的患者用上了辰风送去的眼罩。
或是辰风自己开车一趟趟、一处处去取回菜品,或是农人们自己驾车入城将菜品送到社区仓库,在双方的配合下,这条供给线算是打通了。那时武汉市内感染病毒的患者们还不能全收全治,定点医院爆满,核酸检测也无法全面铺开进行,大量无症状感染者都没有被查出来,更谈不上隔离,走出家门的风险不言而喻。既要坚持配送,又要保护家人,因为担心外出会带回病毒,辰风夫妇只得将儿女都送到了父母家,从那时起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家四口都无法住在一起,只靠手机通讯。当武汉开始实行交通限行后,辰风遇到了新的挑战。武汉的冬天总是很湿冷,因为没有汽车通行资格,在交通限行的日子里,辰风夫妇不得不每天顶着刺骨的寒气步行或者是骑电动车从家中前往仓库工作。辰风说:“步行大概需要接近一个小时,这个距离不算特别长,但那时确实天气不好,下雨下雪,而且整个人的心情是比较急迫的,毕竟大家都等着。”
急迫归急迫,在配送工作中,耐心和细致也是必须的。有一些会员在疫情期间本人并不在武汉,但家中还有老人留守,他们特别担心家中老人没有吃食,便拜托辰风帮忙照顾。那段时间武汉各个小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辰风不能进小区送货,只能等着老人们慢慢走出来,将食品袋从小区门口的栅栏边递进去给他们。辰风描述道:“我们会爬上一段栅栏,然后把食品袋一点点降下来放到里侧的地上。老人们想在那边接着,我们不让,因为东西太重了,怕他们手臂受不住。我们也会多给他们几个袋子,让他们分装后再一袋袋慢慢拿回去。”
就这样,辰风夫妇也尽力照料了许多会员家庭的老人们,为行动不便、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加入小区团购群参加食品团购的老年人打通了他们的食物供应链,守护他们的餐桌。
会员里有一位同济医院的医生。那位医生曾联系辰风,希望他想办法弄一点肉送去给他们。辰风回忆道:“他跟我说他们就要去雷神山了,特别馋一顿肉,想在出发去雷神山之前好好吃上一顿肉。当时我们的肉品储备非常不够,我就把仓库里剩的和自家屯在冰箱里的所有肉都拿出来给他们送过去了。”后来,那些医生们也成为了辰风重点保证配送的对象。
又一次给医生们配送时,在江汉一桥上,辰风被警察拦住查证件。“我跟警察说我是给医生送物资的,他就突然往后退了两步,给我敬了个礼。”讲到这里,辰风顿了顿,“不知道怎么说当时的感觉,那时大家都好像憋着一股劲。”
会员给辰风寄了一小箱防护物资和一封表达关心的手写信。
彼此扶持,共同“自救”在辰风眼里,加入“社区”的人们有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直观的是大家都很热爱大自然,同时,大家也都不自私,有爱心,愿意为别人着想。疫情期间,会员们没有想着要独善其身,而是从未停止过互相帮助,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共渡难关。
最初,为了能够保障农人们可以顺利将菜品送进武汉,便有会员主动帮助农人们办理好各种手续和进市区需要用到的相关证件,让他们的一路上都更加通畅,可以安心出行。
搭建起稳定的疫情期间食物供给线后,由于平时在仓库帮忙的工作人员因为疫情没办法到岗,辰风夫妇配送食物十分缺人手,总会忙不过来。辰风夫妇为会员们配送食物的频率并不高,每周只送一到两次,但是为了这一两次的配送,在人手短缺、货物数量巨大的情况下,他们每周七天从早到晚都需要工作。农人们送来物资后,他们要按照会员各家需求一份份打包、一家家配送,奔波武汉三镇上十多个区之间,保障约100个家庭的食物供给,有时候到了晚上十二点还吃不上饭。最辛苦的日子里,辰风夫妇一天在小仓库里走路的总步数就有近30000步,相当于走了二十多公里。
“物资大多是米面这些主粮,都特别沉,一直到现在,我的腰都很容易疲劳,直不起来,那时候太拼了。有一天忙到最后跪在地上起不来,怎么也爬不起来,就干脆就不起来了,跪在地上打包。”辰风说。
会员们知道辰风夫妇的繁忙后,纷纷前来帮忙。大家临时客串配货员、理货员、财务,有些时候会同时有十几个人在小仓库里忙碌。后来考虑到疫情期间人群聚集在密闭环境中有风险,辰风也控制了前来帮忙的会员的人数,主要还是由夫妇二人承担分拣工作。但在配送方面,只要能够自己开车出门,会员们就都会自己来仓库拿物资,不要辰风配送上门。大家也会帮着出行不便的会员们把食物带回家——尽管有些会员以前都互相不认识。辰风说:“基本上来仓库的每一辆车都会载得满满的,塞到塞不进去东西为止。他们不光帮顺路的会员带,要绕路的也愿意帮忙送。”
龙爸是老会员,说起他,辰风总是带着笑意,他很敬佩龙爸在疫情中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的奉献精神。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龙爸随单位下沉到了社区。辰风说,龙爸什么事都抢着做,在下沉社区的工作已经很繁忙的情况下,有汽车通行证的龙爸只要一有空还是会去帮忙,开车一家一家配送食物。其实龙爸患有膝盖滑膜炎,因为太辛苦,他的膝盖疼得厉害,如今还在养伤。万科基金会了解到龙爸的故事,决定给他颁发一枚志愿者勋章。辰风得知消息后很高兴地告诉了龙爸,没想到他却拼命推辞:“不要不要,我是下沉到社区的,不是志愿者,志愿者勋章我没有资格获得。”
辰风笑说:“我就跟龙爸说他有资格啊,他身上有志愿者的精神,他就是志愿者啊。”
另一位会员X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住进方舱医院接受治疗。他所在的方舱医院是由一座大体育馆改建的,过于明亮的室内灯光给患者们造成了睡眠困扰,于是他向辰风求助,问辰风能否想办法帮忙找一些遮光眼罩送去。辰风介绍:“X不是只想着自己,请我去给他个人送一只眼罩,而是还想着病友们,尤其是老人们晚上睡不好会很不舒服,就希望我可以收集一批眼罩去分给大家。”辰风收到消息后就立刻在家里、仓库里翻找眼罩,会员们也将家中的眼罩拿了出来。眼罩并不是平时大家会大量购买的东西,每个家庭可能也就只有一两只而已,最后,辰风将大家从各处筹集到的200多个遮光眼罩送进了方舱。
谈到疫情中出行必备的防护物资,辰风也很感慨,由于家里防护物资原本就不充足,加上长期需要外出,口罩等物品的消耗量很大,他们一度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有一次还不慎使用了没有任何过滤作用的假口罩,在外“裸奔”了一天,心中的恐惧和后怕一日多过一日。令辰风感动的是,会员们知道他们的情况后,陆陆续续从自家拿出了一些防护用品送给他们。后来有人向他们捐赠了一批口罩,辰风也没有自己留着,而是分给了当时缺口罩的会员们。他说:“我们大家就靠着这家给一点,那家分一点,一起这样支撑下来。”
当疫情逐渐走向平稳,辰风在朋友圈里写道:“我和夫人决定为社区会员坚持供应,是拿出了很大勇气的,可谓不计成本不计代价……我们也不知道会不会第二天醒来就发现自己被感染。撑住我们决定这么做的力量,是会员们……”在辰风看来,如果大家相互之间没有帮忙,仅仅凭借少数几个人的力量,留在武汉的这100多个家庭是怎么样也做不到在疫情中成功“自救”的,更不要提还能帮助到其他的人们。
五月末的“亲田”活动中,大人孩子们在田地里玩耍,一起挖“护城河”。
辰风说,有了共渡难关的经历,大家的心也更加紧密地连在了一起。在大家心中,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健康丰富的食物和真诚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都是最珍贵的存在。大家也希望能把生活理念和彼此之间的真挚坚实的情感联结传递给自己的后辈们。五月的武汉花草葳蕤,微风和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往日的每个周末一样,“自然生活社区”重启了名为“亲田”的传统活动,孩子们在田地里筑篱笆、平整土壤、种花种草,家长们在一旁聊生活、谈教育。黄昏时分,大家站在一起,静静欣赏美丽的日落……
(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 周婷婷;澎湃新闻记者 崔烜)(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英]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著,王隽妮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