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南京传》

淮河晨刊 2020-06-10 09:06 大字

上期提要:虎门那边在热火朝天地销烟,南京这边并没有什么太大动静。南京人当然也有吸鸦片的,也欢迎禁烟,究竟如何动真格地禁止,并没有太当回事。虎门销烟差不多一年,英国人的舰队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了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当初反对引湖入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考虑到了军事:

至于金陵之城,背山面水,仅仪凤一门与江相近,择要凭守,后顾无虞。倘湖路一通,则神策、太平皆失其险,三方受敌,防不胜防,四不可也。若形家者言,谓后湖为胎元之水,气一外泻,则会城之中,上而达官,下而居民,皆有不利。

较真起来,说历史上的南京多灾多难,并不太准确,事实上,除了隋朝灭陈稍稍惨烈一些,把南京城差不多给毁了,其他的改朝换代,在本地老百姓看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兵荒马乱的日子是有,哪里都有,哪个城市都遭遇过,南京也说不上特别多,说不上最厉害。遇到改朝换代,要说抵抗,说起城市保卫战,六朝开始的孙吴孙后主,六朝结尾的陈后主,根本谈不上进行了什么有效抵抗。倒还是南唐的李后主勇敢一些,都以为写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只是一味软弱,一味风花雪月,不知道他的南京保卫战,其实是打得最好的。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段历史,南京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风水,相信龙脉,相信“后湖为胎元之水”可以保佑自己的城市,相信是龙盘虎踞,把气势汹汹的英国佬给镇住了。可惜同样的风水,同样的龙脉,抵挡住了洋人,却抵挡不住从两广过来的太平天国。静海寺的《南京条约》签字十一年后,外国的洋鬼子走了,中国的长毛却势不可挡地又来了。

太平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炮口又一次对准了南京。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描写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历史场景,再现在南京人眼前,汪士铎的《汪悔翁乙丙日记》是这样记载的:

登三山门望之,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

这种“既众且整”壮观场面,怎么能不让已多少年没见过战事的南京人“望之夺气”。1853年的3月12日,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对南京完成了合围,即将展开全面攻势,南北两路同时攻城。南路因地制宜,利用上新河木行的木材,扎制木筏“以济其众”,扎制云梯攀登城墙,同时轮番攻打聚宝门水西门和旱西门。北路猛攻靠近长江的仪凤门,在仪凤门外静海寺天后宫一带开凿隧道,安放炸药准备把城墙炸开。

总攻前连续数日,太平军对各城门实施游击骚扰,消耗守军的精力和弹药。到3月18日夜,攻城准备就绪,隧道里安放好炸药,只等着点火。攻城突击队已携带云梯和绳索,进入城外的前沿阵地。总攻开始,静海寺隧道一声巨响,狮子山正面城墙被炸开了,成群结队的太平军迅速冲入缺口,一路从仪凤门扑向鼓楼,一路经金川门冲往神策门,爬上鸡笼山。上山的这一路又分为两支,一支越山而下,经成贤街至小营和黄家塘,逼近清军驻防城,在黄家塘路口杀死两江总督陆建瀛。另一支则由鸡笼山东侧下台城,经旧府学向东,与防守太平门的清军激战。

双方你来我往,死伤无数,很快,南京城大部分攻克,负隅顽抗的是被称为城中之城的“满城”,是那些死到临头的旗兵。满城的防御工事相对要完备一些,因为太平军对旗人格杀勿论,旗人只能死战到底。东王杨秀清亲自指挥围攻正阳门和朝阳门,成千上万太平军在炮火掩护下,潮水般冲击满城,城中旗人疯狂反扑,妇女皆上城墙与太平军搏杀,老人孩子也跟着呐喊助威,三次强攻都未能攻克,阵亡数千人,尸积如山。

太平军分西北两路围攻满城,以正阳门和朝阳门为牵制,在炮火掩护下实施强攻。淮清桥畔,乌衣巷口,当年都曾是激烈战场。旗人士兵抵不住对方庞大的人数优势,杨秀清令部队轮批上阵,靠车轮战消耗敌军。战斗持续数日,旗兵最后竟有人“力尽气竭而死”。杨秀清又下令,投降的旗人可以免死,旗人士气顿减,无心再战。太平军趁机猛攻,一举突破城墙,清军主帅祥厚骑马督战,被太平军“砍折马足倒地,身受数伤殒命”。其余清将均为太平军所杀,洪秀全又下令,全城捕杀旗人,“有擒得旗人者,赏银五两”。于是城中的汉人都起来搜捕追杀旗人,旗人两万余人几乎全部被杀。

对于当时的南京人来说,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从头到尾充满了血腥。在一开始,就是刀光剑影,而且已不是冷兵器时代,动不动则万炮齐轰,血肉横飞。那种老式的火炮,放起来像点爆竹,也没什么准头,大致瞄准一个方向,一轰一大片。老百姓被误伤是很容易的事,战事一旦发生,躲在哪都不行。后来的教科书中,太平天国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查百度,关于太平军定都南京,仍然用了带有褒赞的文字:

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这一句,很值得琢磨,可以是褒,也不排除是贬。跪迎从来都是对胜利者的屈从,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从英军要攻打南京开始,准确地说,自从来了长毛,这以后的漫长岁月,南京老百姓就没怎么太平过,就没少低过头。城头变幻大王旗,兵灾连绵不断,战乱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地忍辱负重,渐渐地也习惯了,谁都想昂起高傲的头颅,在强权面前,在刀枪威逼之下,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错。

或许是度过了几百年的太平岁月,南京人对太平天国的到来,感到特别不适应。长毛给南京带来了十分痛苦的一段记忆,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战乱。本来太平军也有点像英军的舰队,是一支流动的大军,只不过人数更多,队伍更庞大,擅长运动战。所向披靡,从广西一路打过来,沿江而下,想打哪就打哪,谁也拦不住。没人想到他们会停留在南京不走了,在一开始,太平军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会在南京扎根。按照天王洪秀全的意思,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本来是还要往河南去,去逐鹿中原,直逼京畿,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然而将河南与江南做了一番比较后,太平天国的高层意识到,南京“城高池深,民富足余”,拥有长江之险,舟船万千,“远胜水小无粮敌困不能救解”的中州之地河南。由太平天国官方刻印出版,名为《建天京于金陵论》一书中,四十一位朝臣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天京的天然优势,一致认为南京是帝王之都的不二之选,异口同声地盛赞在此建都的英明与正确。结果就一句话,习惯于流动作战的长毛,到了南京,被这里的金陵王气吸引,突然决定“不走了”。

下期看点: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都只是象征性的,都是以攻代守,应该都是无效。最迫切的其实还是这个第三,加强防务坚守天京,抗击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很多人不太明白什么是江南大营,什么是江北大营,这两支新成立的部队,是清政府专门用来对付太平军。

新闻推荐

初夏采莲忙

6月9日,村民在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采摘莲蓬。初夏时节,位于海南海口龙华区龙泉镇的莲蓬逐渐成熟,当地村民加紧采摘,一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