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引聚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成都与上海交大西南交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牵手上海交通大学
●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共同打造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大(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
●助力上海交通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
●提升成都市产业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
牵手西南交通大学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合作
●加快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
●推动新一代中低速磁悬浮、新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及项目加快落地
●争取更多具有引领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等布局成都
●构建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一座城市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这座城市的科研能力;而一座科研实力强势的城市,也必然高校林立,科研人员和学生数量众多。
成都历来高度重视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上周召开的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成都再次强调,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最前沿的科研平台,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为高校院所“放权松绑”,让有作为、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助力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昨日,成都市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资源引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与上海交大深化多方面合作
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
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揭牌成立;2019年6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首次出川的第一站就走进了上海交通大学;2020年5月,“菁蓉汇·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再进上海交通大学,用“云上”方式对接需求……近年来,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互动频繁,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成果在成都开花、结果,双方早已“谋篇布局”。
而此次市校签约将为推动校地合作揭开新的篇章。成都与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将如何携手深化合作呢?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成都将与上海交大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投资咨询、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打造上海交大成都先进推进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交大(成都)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科技园区,助力上海交通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成都市产业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双方共同创新发展。
“上海交大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发展。此次我们与成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更高层面、更大格局上服务国家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表示,同时,上海交大与成都在前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希望借助这个全新的平台,深化双方未来的合作。最终将实现从点到面的深化,形成人才、成果、项目、平台四位一体的局面。
“成都科技创新的基础非常好,成都有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实力雄厚。”丁奎岭说,成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这都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把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资源引入,成都未来发展前景更加可期。上海交大也将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携手西南交大争取国家创新资源
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西南交通大学扎根成都,2019年5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建校123周年之际,市校同庆,一系列校企地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此次成都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合作,加快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推动新一代中低速磁悬浮、新制式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及项目加快落地,争取更多具有引领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等布局成都,构建高能级、高品质、特色化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认为,这不仅将高质量推进西南交通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也将助力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大学与城市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此次签约正是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创新发展”的原则,聚焦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校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市校全面合作。
据杨丹介绍,双方将大力拓展市校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动校地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并将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技术优势,市校双方共同争取具有引领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等布局成都,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加强校地协同创新,成都先后与在蓉“2+6”双一流高校及清华、北大、哈工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利益共享、人才共培、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国际交流等合作机制,引进落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成都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及地方政府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在能源互联网、精准医学、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建成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打造高能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孵化科技企业100余家。
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成“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等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创新创业新型社区,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多要素融合对接,注册科技型企业500余家,培育创新团队480个,转化高校成果790余项。
激活高校院所里的创新源泉,成都还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赋能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目前,策划、组织开展了“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百校千企大对接”三大系列活动1149场(次),其中“企业家进校园”活动36场、“科学家进园区”活动337场;“百校千企大对接”活动776次,2000余家企业、1000余名专家、教授参与,促进7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983项。
本报记者 吴怡霏 宋妍妍
新闻推荐
熊丙奇据媒体报道,民政部日前启动“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拟用一年左右时间,对村(居)儿童主任、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