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牌坊到底建于哪一年?
对于武大被撞损的老牌坊建于哪一年,在国家文物局和武汉大学对此事的情况说明中表述不一致。
6月8日,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一则消息《“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受损事件妥善处理 文物修复工作启动》,文中提到““国立武汉大学”牌坊位于武汉市武珞路和珞珈山路交汇处,建成于1937年”;而武汉大学官方微博此前发布的《关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老牌坊”意外损伤情况的说明》中提到,“该老牌坊建于1934年。”
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受损事件妥善处理 文物修复工作启动》。 网页截图
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关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老牌坊”意外损伤情况的说明》。 微博截图
为何武大老牌坊的“年龄”会有两种说法?究竟建于、建成于哪一年?
澎湃新闻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员吴骁和《珞珈筑记》作者、武大校友刘文祥,两人皆认为,武大老牌坊建于且建成于1934年。
吴骁向澎湃新闻表示,该牌坊建于1934年有两条充分的历史证据。
其一,在20世纪30年代曾全程参与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建设的武大建筑设备委员会工程处绘图员沈中清先生,1983年曾写过一篇简短的考证文章,提到“1931年在街道口大学路起点一侧建筑了一座木结构牌楼,象征着学校的大门,油漆彩画甚是别致,惜于次年毁于龙卷风。后于1934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重新建筑,迄今已五十年。牌楼横幅正面是:国立武汉大学,横幅背面是: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其二,在珞珈山上长大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代子弟、武大经济系校友、《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皮公亮2012年看到该报的一篇报道称,“这座老牌坊建于1937年”时,曾经向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反馈了这样的意见:“1993年建校门前,我与当时武汉校友会会长孙宗汾被多次邀请参加校门方案的讨论。这次因修地道优化环境折除异地重建,我完全理解并支持,但《长江日报》在报道校门历史情况时,不知是学校有关部门提供材料有误,还是记者不深入了解,报导是有错误的,如武汉大学珞珈校舍一期工程是1932年春落成的,1932年3月开始从武昌东厂口迁至珞珈山上课。我当时7岁,也同时随家从武昌迁住武大一区(18栋)教工住宅,武大第一个在街道口的木制牌楼被风吹倒,我家已住到珞珈山,我是知道的。所以木制牌楼吹倒时间,最早应是1932年,而报道说是1931年,也就是说一期工程未建成,木制牌楼就倒了,这是不可能的事。再如街道口重建的钢筋水泥牌楼,报道说是1937年所建,这也是错的,为什么牌楼倒了好几年才重建,据我记忆早就重建了,我们经常从汽车站(现李四光塑像地点,曾经是保卫科),坐班车去武昌、汉口,必经街道口,校门早有了,我估计是1933年最迟也是1934年重建,而不是1937年,1937年中日战争了。”
刘文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上述历史证据可充分证明武大老牌坊建于且建成于1934年。他补充,“沈中清是牌坊的设计者之一,他的记忆应该是最准确的。皮公亮先生是我接触过的民国时期武大教职员子女中,对当年校园的诸多细节记忆最多最清楚最准确的一位。”
在今天看来这么重要一座牌坊,为何当年武大校方没有留下明确记载,建成年代、题字人都不清楚,也没有在落成第一时间拍照呢?
刘文祥认为,这恰恰说明了老牌坊的功能不是校门,只是个指路牌,一开始的时候不是个很重要的建筑。当然,这无损于经过80多年后的今天它的文物价值。
其实,关于“武大老牌坊建(成)于1937”的说法不是在国家文物局官网6月8日发布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受损事件妥善处理 文物修复工作启动》一文中第一次出现,在湖北的地方媒体报道中也曾几次出现该说法。
早在2012年《楚天都市报》一篇名为《武大昨起拆除20年老牌坊》的报道中提到,“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而在2020年6月8日《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上,一篇名为《撞了就跑?刑事立案!》的报道中也提到“1937年,武大在木牌坊原址修建了钢筋水泥的冲天式牌坊,正面仍写有“国立武汉大学”,背后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记者|佘晓晨编辑|继宣布未来3年内投资2000亿进行研发和建设后,阿里云首次对外公布了包含“云钉一体”在内的三大方向。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