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南京传》

淮河晨刊 2020-06-03 07:39 大字

上期提要:南京紫金山最早叫金陵山,汉代称钟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为了纪念,东吴的孙权封他为蒋侯。孙权的祖父叫孙钟,为避讳,又将钟山改名为蒋山。紫金山还有一个称呼,叫神烈山。这个称呼有点莫名其妙,与北京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有关。

典得山南半亩居,偶因行药到郊墟。

依稀玉座浮云里,落寞金茎淡日初。

塔葬属支城外土,营屯塞马殿中庐。

犹余伯玉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

这时候,留在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一个个都已削发降清,清廷留发不留头,谁也不敢违抗。顾炎武打定主意,要做明朝的遗民,不剃发不易服。这样的人在当时显得很特别,也很麻烦,因为与众不同,只要一出门,会变得十分惹眼。清朝的遗老遗少在民国初年,留一条猪尾巴似的小辫子,不过是被旁人笑话,在大清时代,顾炎武这种顽固坚持,很有可能会掉了脑袋。

顾炎武在南京,选择侨居在神烈山下,显然也是迫不得已。毕竟这一副前朝人的打扮,会有太多不方便,非要出门,不得不“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他不得不隐姓埋名,自署“蒋山佣”,蒋山即神烈山,表明自己仍然还是明朝皇帝的忠实仆人,他的《蒋山佣诗集》和《蒋山佣残稿》,就在此期间完成。

南北朝时的士大夫喜服五石散养生,服了药,要漫步以散发药性,所谓“行药”。“药后足行千步,信其血导气捎,效能薄震邪薮”,顾炎武的“偶因行药到郊墟”,肯定不会是无意。顺治年间,他曾前后七次谒孝陵,当时的灵谷寺,据说还供奉着一幅明太祖“御容”,瞻仰以后,无限感慨,写了好几首与孝陵有关的诗。除前面引用的《侨居神烈山下》,还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孝陵图》《重谒孝陵》,其中《孝陵图》是长诗,前面还有一段长序,十分沉痛:

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值大雨。稽首门外而去。又二载昭阳大荒落。二月辛丑,再谒。十月戊子,又谒,乃得趋入殿门,徘徊瞻视,鞠躬而登殿上。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后盖小屋数楹,皆黄瓦,非昔制矣。升甬道,恭视明楼宝城;出门,周览故斋宫祠署遗址。牧骑充斥,不便携笔砚,同行者,故陵卫百户束带玉稍为指示,退而作图。

政治文明沦丧,衣冠文化尽废,这是明末清初南京社会风气的基本写照。明孝陵越来越破败,“陵卫多官军,残毁法不捕”。异族入主,山河破碎,借拜谒孝陵,一抒故国之恸,成为明遗民最后的精神寄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上的坚守,国破家亡,作为一介文人,只能做到这样。顾炎武编过一本《建康古今记》,除了不剃发不易服,他学问渊博,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代朴学“开山始祖”。

说到明孝陵拜谒,不妨顺便提一下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创造了大清的康乾盛世,在位时都是六下江南,只要下江南,必定要到江南的首府南京转转。明孝陵埋葬着前朝皇帝,别人怕犯忌不敢去,他们无所谓,兴师动众来到南京,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去明孝陵祭拜。其中只有一次,康熙的第四次下江南,行色匆匆,在南京待了两天,便迫不及待离开,不得不“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太祖陵”,是历次南巡中绝无仅有的事情。

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爷第一次过南京的情形,他亲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次于宝城前三奠酒”。同样是看到了亡国原因,与顾炎武谒陵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康熙从明孝陵的衰败中,看到了“金陵虽有长江之险为天堑,而地脉单弱,无所凭依”,看到了“六朝偏安,弗克自振”,看到了“成平既久,忽于治安”,“万历以后,政事渐弛,宦寺朋党,交相构陷”。康熙还因此写了一篇《过金陵论》,大发兴亡感慨:

门户日分而士气浇漓,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则庶几矣!

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情不一样,康熙盛赞明太祖的丰功伟绩,“礼文隆渥,逾于常祀”。在明孝陵,他还写下了四个擘窠大字,此后谁要去明孝陵,都会迎面看见刻有“治隆唐宋”的御碑。不会作秀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康熙的谒陵被誉为“千古盛德之举”,载入史册,与明太祖当年歌颂元朝的皇帝如出一辙,朱元璋也曾说过成吉思汗祖孙起于漠北,“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说到底,都不过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这个天子名正言顺,拥有主宰天下的正统地位。

事实上,当时在南京城,真正能像顾炎武这样有骨气的,绝对凤毛麟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都是说说而已,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老百姓更多的是老老实实地做顺民,国家兴亡与他们有屁的关系。改了朝换了代,经过丁酉江南科场案,经过金圣叹的“哭庙案”,南京土著居民变得更加老实,晚明的恶习改了许多。南京的城市级别与前朝相比,大大降低,然而仍然还是一个硕大的官场,只要形形色色的官场还在,当官的仍然还是可以逍遥快活。

清廷派洪承畴来到南京,前面已经说过,洪是汉人,在前朝就是大官,官至兵部尚书。到了清朝,继续是大官,继续得到朝廷重用,比前朝的官还要大。他胸有成竹地来到南京,对于如何管理这座城市,脑海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成熟的方案,上报清廷,很快便得到了认可:

江南改京为省,一应设官,自当与各省一例。应如所议,设操江都御史一员,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员,分守江宁道一员,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员,驿传兼盐法道一员,分巡江宁兼江防道一员,整理马政道一员,按察使司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省城内掌印都司、操捕都司、管屯都司各一员,都司、经历、断事、都事各一员,江宁府知府一员,江防同知、马政同知、船政同知、管粮同知各一员,捕盗通判二员,查盐通判、水利通判、管粮通判各一员,推官一员,经历、知事、照磨、检校各一员,江宁府儒学,江宁、上元两县儒学教授、教谕、训导俱照旧,两县县丞各二员,主簿、典史各一员。

这段有些啰嗦的文字记录,有助于了解当时南京的干部配备。洪承畴知道,要稳定南方,首先要把南京的这个官场给稳定住。清王朝已定都北京,“居北制南”,南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与北京并称都会,宜“去京之名,存设官之实”。把当官的搞定了,也就把老百姓搞定了。世易时移,为什么大家会很在乎城市级别,原因就是级别高,官员名额就多,能分给大家的糖果也多。

下期看点:南京的两江总督署,位于沐府东门,即今长江路总统府旧址。太平天国占领江宁,将总督署改为天朝宫殿,即天王府。太平天国覆亡,天王府大部分毁于战火。同治十有,也就是1871年,又在原址重建,次年四月竣工。两江总督是南京最大的官,应该是一直就在这里办公。

新闻推荐

这1260条,每一条都以你我为中心设计 民法典织起公民权利保护网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6月1日,民法典全文正式公布。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