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前世今生
原创 Adream Foundation 真爱梦想
# 山西运城盐湖区魏风小学 刘贵芳老师
欢迎收听《真爱之声》,我是刘贵芳,来自山西运城盐湖区的魏风小学。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关于口罩,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吗?目前,全国中小学陆续复课,对于在校期间戴口罩的问题,你如何看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关于口罩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波斯的拜火教教徒认为人的气息为俗间不洁之物,所以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祭司要用布遮住口鼻,这样做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表达对神明的虔诚和敬畏。
大约公元一世纪的时候,意大利哲学家、作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发现矿工们作业时会吸入大量的有害粉尘,于是就建议他们戴上一种特殊材质的口罩。这种口罩是用动物膀胱剪成的,密闭性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又干又硬,即便遮挡粉尘的效果很好,舒适度不足也让它难以普及。
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
在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口罩要追溯到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当中有一段文字:“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也就是说,这种口罩是用蚕丝织成的,是为了防止侍者把口气传到皇帝的食物上而用的。这个被马可·波罗当做的奇特见闻的中国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
绢丝口罩
在欧洲,早期的医疗产业被巫师所把持,真正的医生势单力薄,巫师们觉得医生抢了自己的生意,就对医生进行骚扰和追打,医生们只好用纱布蒙住脸,以免被认出而遭到报复。这时候口罩的功能是蒙面,不被认出。
十四世纪中期,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人大量死亡。受古希腊以来神学和宗教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患传染病的人是污秽、有罪的,其散发的臭味会传染疫病,所以在医生接近病人或相关人员搬运焚烧尸体的时候,会戴上一种带鸟嘴的面具,鸟嘴部填有龙涎香、留兰香叶、鸦片酊、苏合香等香料,以避免受到“瘴气”侵害。
在诊疗时还会使用一种木质指示棒来检测病情,避免直接接触病人。同时,这种指示棒也用于敲打病人,以赦免他们的罪。这种面具虽然已经有了模糊的防病意识,但更多的还是宗教色彩。
1721年的雕刻画,瘟疫医生和鸟嘴口罩
看来,人类在发现细菌与病毒的微生物世界前,口罩就已经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中,但几乎都和医学无关。
直到1861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鹅颈瓶试验证明了空气中有许多种细菌存在,还会通过生物与生物传播引起各种疾病,这使得无菌外科在接下来的1876年创立。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当时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经包括用石灰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胶皮手套,但口鼻仍然暴露在外,经常会引起伤口感染,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感染的原因。
1897年,德国的微生物学家卡伊·弗洛格(Cail Flugge )发现:从外科医生咽部或龋齿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讲话时唾液中的细菌会感染伤口。弗洛格的学生做了一个有关细菌的临床试验,发现当不戴口罩时,在距离培养皿45厘米—60厘米之外高声说话,或在两米之外咳嗽,在6米之外打喷嚏,培养皿内均有细菌生长,人们每次张口说话都能传播到空气中许多细菌。
卡伊·弗洛格(Cail Flugge )
此后,德国医生米库利奇提出:在为病人施行手术时,外科医生应该将自己的口腔、鼻腔、胡须用一层纱布遮住,以避免唾液飞溅到伤口上。后来,米库利奇的一个学生在纱布内放置了细铁丝支架,让纱布口罩根据人的面部结构进行了适应和贴合,一下子提高了舒适度。
随后的1899年,法国的一位医生保罗·伯蒂又在此基础进行了改良,创造出了六层纱布的口罩,使口罩的防飞沫效果和舒适度更佳。至此,欧洲范围内现代意义上的口罩,就基本定型。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中的医务人员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数至少4000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要多。流感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其效果让人们认识到这种廉价的小玩意强大的作用。
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让英国人了解了口罩另一大功效——防止粉尘和雾霾。在那段短短的时间里,英国有超过12000人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让出门佩戴口罩成了英国人的一个习惯。
事物的发展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瘟疫和污染促使口罩大规模普及,在欧洲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近代的中国人出于传统观念和对现代医疗的认识程度,原先也是没有任何关于“戴口罩”的观念的。
1910年12月,一场肺鼠疫从俄国贝尔加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至中国,东北随即爆发了大规模鼠疫,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
伍连德
祖籍广东台山的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成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他很快查明了鼠疫的特性及传播途径,对哈尔滨进行全面布控,同时发明了一种双层纱布囊口罩——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这种口罩佩戴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不适感,且简单易戴,价格低廉,易于普及。
这场震惊中外的 “肺鼠疫”,在他有力的措施下,用了不到四个月便扭转乾坤。
让口罩在中国进一步普及的是2003年的非典,相信很多人都难以忘记,当时口罩一度脱销。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PM2.5这个新名词也使得N95、N90口罩成为热销产品。2020年的这场疫情还在继续,防控进入常态化,口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
现在常见的口罩依用途可简单分为防尘口罩、防霾口罩、医用口罩、防毒口罩、防晒口罩、装饰口罩等。
5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了GBT38880—2020《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标准从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监测方法对6—14岁儿童口罩生产提出19项主要性能指标,这将成为儿童口罩生产企业的导航仪,使生产有标可对,有规可循。
购买儿童口罩请认准此标准:GB/T38880-2020
全国中小学陆续复课,在校期间,师生戴好口罩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学校不同于医院、电影院等密闭场所,只要不是有呼吸道症状,佩戴普通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就足够;纱布、棉布、海绵口罩可以过滤较大颗粒,但是对阻挡细菌几乎无用;活性炭口罩主要用于喷漆、喷农药等工业作业,对防止细菌作用微小;N95、N90口罩,对颗粒物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5%、90%,但是呼吸阻力较高,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另外,儿童面部偏宽,耳部位置偏低,最好佩戴儿童专用口罩;比起金属鼻夹,用布包裹的柔软海绵封条自动封口口罩更适合儿童。
在进行跑步等体育运动时,新陈代谢和肺活量都会增强,需氧量也会增加,戴口罩不利于大口呼吸,时间长了容易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而出现头晕、胸闷等现象,有损孩子稚嫩的心肺,不适宜戴口罩;况且在体育课上,口罩的防护作用也会因为呼吸力度大、被汗水打湿等原因而大打折扣。
事实上 ,学校体育课只要加强组织管理,做好场地器材的消毒,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间隔距离达到防控安全距离,就可以让孩子们放心摘下口罩,尽情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在低风险地区,学校在确保进入校园的每个人都是健康的、校内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学生摘掉口罩。
祝大家生活愉快,真爱之声下期见。
《真爱之声》栏目已经在苹果播客以及喜马拉雅电台上线,同时可通过新华网、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客户端阅读,也可以通过小雅nano音箱、小米音箱语音点播来收听我们的节目。
谢谢你收听今天的节目,这就是本期《真爱之声》,如果你觉得节目有意思,欢迎转发到你的微博、QQ同学群、微信朋友圈和家庭群里。
主播、主笔:刘贵芳
监制:陈馨
主编:周文胜
审稿:曾婕、冯梁
顾问:陈馨、王博
责编:伍世燕、张振昊、张晶晶、赵腾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推广:冯杰、李亦宁、邱恺琦、汤斐文
出品:善意工作室
阅读原文
原标题:《口罩的前世今生 | 真爱之声第84集》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刮风下雨会加速新冠病毒传播、炎夏高温能终结病毒、中国是唯一一个食盐强制加碘的大国……你听到的这些被讨论最热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