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文明入法、德法共治值得借鉴

咸阳日报 2020-06-02 07:08 大字

姚平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份由141万余人参与“票选”的京版文明新规,不仅明确规定惩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29项不文明行为,还把疫情防控中的一些好做法、好习惯,如患流感戴口罩、坚持“一米线”、实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纳入了《条例》,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5月29日《北京日报》)

通过仔细梳理,发现该《条例》有四大特点:一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悉,《条例》起草前,该市曾广泛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万余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还通过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调查显示,99.36%的受访者认为文明入法、德法共治颇有必要。二是聚焦公共卫生、公共场所、交通出行、社区生活、网络电信等社会“痛点”问题。大到对突发事件中不配合应急处置措施的治理,小到对随地吐痰、乱丢乱弃、乱写乱画等生活细节的劝诫,无不涉及,做到了刚柔并举,宽严相济。三是规定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其中包括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将这些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加以规范,既有利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又有利于引导人们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生活方式。四是建立了环环相扣的配合机制。即在日常执法机制外,规定了身份查验、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证据互认、联合惩戒等机制,规定了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类群体和各色人等制止不文明行为的权利义务,通过构建环环相扣的配合机制保障《条例》实施。

文明行为的养成,离不开规则的支撑和制度的约束。以法律“硬制度”促进市民文明习惯“软着陆”,夯实的是市民的法治与规则意识,标定的是日常行为的权责边界,展现的是一个地方对善治的不懈追求。

北京市文明入法、德法共治的做法,是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有益探索,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生动实践,值得各地借鉴。(G)(2)

新闻推荐

危机与世界秩序:疫情的确会重塑世界 但无法改变一切

5月1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举行线上讲座。冯绍雷教授来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