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上的廉政文化
王哥庄街道纪工委提供
在平遥古城,还完整的保留着古老的平遥县衙,端庄气派的古县署——朱漆的大门、偌大的院落、古典的建筑,衙内悬挂的一副副楹联,以廉政文化为主题,内涵丰富、对仗工整、用词精当,特别是其中三副楹联让人驻足研读、难以忘怀。
其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悬挂在县衙大堂的楹联。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特别是刑事案件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挂匾额“亲民堂”。“民”字有意多写了“一点”,意在“为民、给民多一点”。此联提醒做官不能忘本,不要忘记自己也从井田来;提醒要正确对待自己,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提醒要勤政爱民,视民事如家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其二:“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这是悬挂在二堂的楹联。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堂内挂匾额“思补堂”。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也多了一点,意即给百姓多一点仁爱,自己就会少一点愧疚。提醒自己要常常反思自省、不能做损害百姓利益的事,这样才对得起天理良心。这副楹联也提醒今天的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民、为民谋利、“不负斯民”。
其三:“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这是悬挂在内宅的楹联。内宅是知县日常生活的地方,堂上挂匾额“勤慎堂”。此联犹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意思是说做官要讲原则、守规矩,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心杂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体。古时不允许家眷在县衙居住,更不得干预政事。可见,知县“八小时之外”也不忘提醒自己,要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生活在当今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更应慎独和自律,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
“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当年平遥地区的经济繁荣也许便是以这里的清明吏治为支撑的。上述三副楹联总体上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民贵官轻的思想精华,反映了人民对清明政治、清官良吏的殷切期盼,表达了封建社会许多优秀的士大夫担当道义、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怀,闪耀着廉政文化之光。
新闻推荐
根据“双报到”工作计划,结合新华街社区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要求,5月20日,齐商银行总行机关党委组织党员志愿者到新华街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