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味道的丢失意味着种子的丢失 他辞掉工作专门搜集“老种子”

农村大众报 2020-05-26 14:09 大字

这是于建起合作社的老种子繁育区。于建起曾是一名在长沙工作的注册建造师,因为对老种子的迷恋,4年前,他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

迷恋萌发于2006年的两顿饭。第一顿饭是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的他有天回到老家,吃了一碗母亲做的丝瓜。“当时觉得特别好吃,一下就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于建起说,第二顿饭是有次出差途中,在乡间餐馆吃的午餐,“尤其是几个青菜,好吃到不愿停下。”

丝瓜和青菜为什么这么好吃?于建起很快找到了答案:它们都是被俗称为“老种子”的地方品种。“我们总觉得现在的食材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就是因为地方品种越来越少了。”于建起说,虽然口感好,但由于产量低、抗病性差,它们都被更适合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商业品种取代了。

味道的丢失意味着种子的丢失。作为全球第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中国地方种质资源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经过几年学习和准备,2016年,于建起辞掉工作,拿出所有积蓄,回到家乡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流转了1200亩土地,成立了一家生态种养合作社,全身心地投入到搜集和扩繁地方品种上。

刚开始就是不停寻找,只要听说哪里有老种子,于建起便立刻动身。4年时间里,他不仅跑遍了湖南上百个县市区,还到过湖北、新疆、贵州和云南等地。有一次在贵州省荔波县待了一个月,跑了30多个村庄后,终于在一个偏远瑶寨找到一批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种了200多年的蔬菜老品种。回程路上遭遇山体滑坡,电光火石间,于建起顾不得行李,抓起装着种子的口袋就往车外跳,几秒之后,车子侧翻在地。

如今,于建起已经搜集了水稻、蔬菜、花卉等各类地方品种将近800个。他不仅投入巨资为这些种子修建了仓库和展览馆,还开始了扩繁工作。一年四季,合作社的土地里总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大家用最原生态的方法,把各处搜集而来的零星种子种到地里,一粒变十粒、十粒变千粒……

在这个过程中,于建起对于老种子的认识也从最初的“好吃”上升到了更高层面。他说,老种子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遗传资源和基因资源。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3万多份种质资源,这里面也有于建起的贡献。每搜集到一个新的品种,他都会无偿赠送一份给资源库。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省种子协会的专家也常常来到合作社帮助甄别和给予指导。

随着国人对食材品质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家庭农场的出现,于建起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让他搜集扩繁的老种子有了销路。2019年,他共卖出各类老种子超过300万元。

“只有‘藏种于民’‘藏种于地’,这些种子才不会消失。”于建起说,自己正和团队设计一套课程,打算筹建一个研学基地,让更多的孩子来接触和认识老种子。

(来源:新华社)

新闻推荐

点名秦光荣等落马腐败分子提及云南孙小果案等重大案件两高报告数说公平正义

漫画/存昌5月2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两高报告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