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大国工匠” 让产业工人和职业教育更有荣光
改革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管理体制,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行政管理人员横向交流与纵向晋升,打通职业生涯发展“双通道”,促进职工成长成才。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原书记陈荣书委员在《关于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的提案》中建议。
这份提案出台的一个背景是,近日,一份针对产业工人的调研,反映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制度空间受限的现实,已经成为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挫伤产业工人积极性的突出问题。
产业工人成长空间以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首先关系到既有产业工人队伍的稳定。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过程中,产业工人和职业教育能否获得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更攸关整个产业升级的人才支撑是否牢固。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级技工缺口超过2000万,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仅为5%左右。而在日本,这一比例是40%,德国高达50%。因此,政协委员建议打破产业工人成长天花板,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很有必要。
让产业工人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之外,还得扭转社会观念对于产业工人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的偏见。比如,当前社会主流价值,仍或多或少把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长期以来,接受教育职业也被视为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各个层面对人才的定义,也明显有“重文(文化、文凭)轻职”的倾向,这从一些城市招揽人才的标准中不难看出。
有委员提议开展“大国工匠”荣誉评选工作。这对增强产业工人的荣誉感,强化社会对于产业工人和职业教育的认同,是有积极作用的。
还要打破在评价体系上的隔阂。往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应学历互认。这种互认,有助于打破产业工人职业晋升上壁垒,有利于增强社会对于技工教育的认同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期待技工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历互认能有更大突破。
产业工人的成长天花板打通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自然提升;反过来,职业教育更受社会欢迎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自然有更强的后备支撑。如此,自然能够良性循环。
从国外的经验看,产业工人队伍质量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即便到了自动化时代,高素质劳动力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有想当然的观点认为,随着机器人的普及,“人”的需求会下降。但实质并非如此,有调查就证明,由于中高级焊接人才的缺乏,反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焊接机器人的普及。这足够提醒我们。(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5月22日消息,5月19日,吉林省卫健委通报的确诊病例情况介绍中,病例3、病例4两人为舒兰市返吉人员。不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