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山缥缈知何处 寻访赣榆方志上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上)

黄海晨报 2020-05-19 09:11 大字

张所昆 陈占忠

阅读江苏赣榆的方志和相关文献,在叙述明清时期赣榆县与日照县际海交界区域的山川形胜时,常会提及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巧合的是,日照岚山地方就存在着与此发音雷同的三座山:岚山、阿掖山和丫口山。前三山是否即为后三山呢?

无论前人对此怎样认为,笔者想说的是,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用“是”或“否”所能回答。赣榆方志上的三山究竟何所指,千万不可小觑,笔者深感其中大有文章。此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讲清,下面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从明朝“赣榆八景”说起

日照与赣榆毗邻,熟悉地方史事的人都知道,历史上两地有些渊源。康熙版《赣榆县志》记载了明代著名的“赣榆八景”,其中有三景后来划归了日照岚山,分别是“栏头丹灶”“阿夜烟云”和“丫髻听潮”。康熙《赣榆县志》对这三景的注释分别是——

栏头丹灶:东海之濒,为蓬峤驿道,安期者流时往来焉。陈姓仙人所以从事栏头也。海潮风势,直欲排琅琊,吞莒照,而栏头以孤峰力拒之,使沸乱终归宁一。道家之驱妄葆贞,或有取乎。

阿夜烟云:都市有不夜之城,海隅何得无不旦之山。阿夜之灵,殆亦滥醉中山者欤!岩设雾瘴,洞委水簾,藏修宜之。

丫髻听潮:论声者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尚自然也。今日,肉不如天,天不如地,尤自然矣。潮声,天地自然之极也。视在天之风雷雨雪,声已异,即在地之溪濑流澌瀑布等声,又未可同年语。聪者辨之,登丫髻不啻子在齐矣。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少关于赣榆的史籍与文献中,上述三景又被转换成了三山,即“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清初顾祖禹《方舆纪要》卷22“赣榆县”:“栏头山:县东北七十里。有石栏际海,可遮洪涛,因名。其并峙者曰阿夜山,山临海,雾气昼昏如夜,因名。亦接日照县界。”可以认为,《方舆纪要》中的这段文字,当是源自赣榆方志。赣榆方志还记载:“丫髻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两峰相对。”

由“赣榆八景”衍生出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原本属于赣榆,后来划给了日照岚山,这是不争的史实。

众所周知,岚山地方层峦叠嶂,山头众多。现简介一下与上述三山发音雷同的岚山、阿掖山和丫口山。

岚山:《安东卫志》曰“在城东南七里,与鳌山连,一带高冈……”。日常生活中,许多居民对岚山似乎并无确指。

阿掖山:又称老爷顶、雷达山,海拔314米,是今岚山区东南部最高的山峰。

丫口山:一般认为,它并非是山,而是一道丫口,缘由岚山山脉(包含笔架山在内)与阿掖山脉南北对峙,状如丫口,三山说法实则为“两山一丫口”。当今还有人认为,笔架山即为丫口山。

曾属赣榆县的栏头山、阿夜山和丫髻山,究竟对应着现实中的哪三座山呢?笔者查阅康熙以后连云港和日照两地的各种相关方志,大体情况是——

连云港方面:在表达上有些模糊。或许是认为已经与己无关,诸版本的《赣榆县志》《海州直隶州志》等史籍和文献,基本上都是沿袭“旧志”上的记载,点到为止,并不与现实去对应和联系。

日照方面:康熙年间两版《日照县志》以及《安东卫志》,对上列问题皆未牵涉,但却都载有阿掖山。又过了一二百年,也许觉得有必要将从邻县得来的此三山落到实处,光绪《日照县志》认定阿夜山转名成了阿掖山:“《方舆记要》‘掖’作‘夜’,谓临海雾气常(实际应为‘昼’字)昏如夜,因名”;近些年出版的《岚山区志》则注解栏头山乃“今岚山一带诸峰”,同时又称说丫髻山,即今笔架山。或是基于以上认识,《岚山区志》还明确记载“明代岚山属赣榆县”。

上述日照方面关于此三山的论断,虽然都出自官修正志,但存在不少疑点,笔者不敢苟同。

早在五年前,笔者(张所昆)就曾公开发表过《光绪<日照县志>曲解“阿掖山”名》。文中指出,“雾气昼昏如夜”是《方舆记要》“赣榆县”里的文字,光绪《日照县志》将赣榆县的阿夜山附会于境内的阿掖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文章还从各个方面进行辨证,最终推测得出:阿夜山并非阿掖山,它山势极小,似是与海岸相连的岛礁。可是,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地方文化界的普遍认可,更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阿夜山是否为岛礁,姑且搁下不提,现在笔者想请大家共同来对栏头山进行一番探索。《方舆纪要》称阿夜山与栏头山“并峙”,不言而喻,假如其中一山是岛礁的话,另一山也应该为岛礁才是。栏头山是不是岛礁,让我们先从赣榆方志上介绍和赞美栏头山的文字中品味咂摸吧。

栏头山,拒波挡浪显神威

前文中已对“栏头丹灶”提供了注释,提请诸位勿忘细品。除此之外,《岚山区志》上还转引了《赣榆县志》咏赞栏头山的三首古诗,笔者抄录过来,请大家一起欣赏。

栏头山(明·徐可久)

水势潮声动地来,

数峰横拒大洋隈。

金丸双弹唯飞越,

银浪叠摧总碎回。

纪鄣田桑凭拥护,

郁州风气借胚胎。

当年仙客知何处,

丹鼎云封永不开。

栏头丹灶(清初·倪长犀)

海岸一峰拳,春潮拍浪还。

云根不到地,岚势已横天。

炉火千年热,寒涛百丈悬。

秦室与汉武,真觉意茫然。

栏头丹灶(清初·徐竞)

潮势欲平吞,孤峰障汐沄。

三山疑近远,五岳共朝昏。

丹灶余仙蜕,苍苔过雨痕。

安澜千百载,永奠不闻喧。

不知诸位注意到没有,上列注释和诗篇中,充斥着“海”潮”“洋”“浪”“涛”汐”“沄”“澜”等与海水相关的字眼,很难让人将栏头山与“今岚山一带诸峰”联系在一起,依笔者看来,这分明是在说栏头山处在海水拍打的环境里,栏头山不是岛礁又会是什么呢。笔者感言:栏头山,海水中,风波浪里搏激流!(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20日21时49分“小满”,我国多地正式迎来夏日

新华社天津5月18日电“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5月20日21时49分,将迎来“小满”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