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中央:建立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 完善AED配备
据人民网·中国统一战线新闻网联合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的“2020年全国两会各民主党派提案选登”,民进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拟提交“关于建立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的提案”。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备数量,内地每10万人仍不到1台。
近年来,关于心脏性猝死相关新闻屡见报道,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00万例猝死事件发生,死亡率远高于艾滋病、乳腺癌、肺癌、脑卒中等。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每年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远远高于由地震、车祸所造成的死亡。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生,常需要紧急的心肺复苏及电除颤,4分钟之内抢救成功率可达50%。然而,据统计95%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极低。心脏性猝死在给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成为社会所高度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民进中央认为,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在中国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全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心脏性猝死的急救体系。频发猝死意外的事件背后,凸显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公众对心脏性猝死的认知和重视不足。据一项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39%的人不知道心脏性 猝死是可以预防的,94%的人不知道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54%的人不了解心脏骤停后黄金抢救时间 4分钟内。由此可见公众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知识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有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人群中,18-39岁的青年人占比最高,达到43%。年轻人的急性心梗由于没有明显征兆并不易引起重视,恰恰更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二是群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可达14%~40%,有些城市甚至可达70%,而我国心脏骤停急救复苏成功率不到 1%。究其原因,是国人对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知晓率、掌握程度较低,有时候还存在“不敢救”的心理。目前大多数人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阅读,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演练、定期复训的机会非常少。虽然一些医疗机构积极作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急救普及性活动,但群众大多为被动、碎片式、短时间地接受培训,培训效果受到一定局限。基层偏远地区急救普及工作更为困难。
三是国内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配备不完善。在美国平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配备数量为每10万人接近400 台,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我国香港地区为每10 万人10台。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 杭州等城市开始在重点公共场所配置 AED,但内地每10万人仍不到1台。屡见不鲜的猝死事件,暴露出我国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办公写字楼、社区等公共场所急救设施配备情况堪忧的现状。
为落实好健康中国战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快建立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迫在眉睫。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通过公众媒体广泛宣传心血管病防病治病知识。培养个人定期体检习惯,各团体单位应遵守劳动 保护法,积极组织健康体检,避免员工过劳加班,提升民众健康认识,重视锻炼增强体质。进一步普及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二、普及和推广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心脏性猝死的复苏成功率不但取决于医生及医疗救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和及时程度,还取决于公众,尤其是事故现场群众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能否及时参与抢救进行心肺复苏。《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规定“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有了急救设备设施之后,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有人会用。应广泛培训心肺复苏技能,让急救常识成为公众的必修课,纳入学校教育、入职培训、驾照考试等,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让更多人敢急救、会急救,如可以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心肺复苏课程(半天或一天),重点培训机场火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
三、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大型购物中心以及运动场等,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从而能在需要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提高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05月19日07时23分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北纬40.69度,东经113.90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