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的“悦读”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A
开设阅读指导课,
建立阅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读课文,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课外自读,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等,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有效补充。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和训练: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即使用普通话阅读的流畅程度。用普通话朗读可借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给一篇文章,准备三分钟,然后朗读,根据读错的字数来确定水平高低。如果按100分计算,一般错一个字扣0.5分,90分及格,95分良好,98分以上为优秀。
2.阅读要达到一定的速度。这里的阅读指的是默读,每学期要进行阅读速度的测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方案如下:准备ABC三份难易适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每份材料的字数都在1800字到3000字之间,学生阅读三分钟,一般在规定时间内读完1800字为合格,读完2100字为良好,读完2400字以上为优秀。
3.默读注重效率。实验证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4倍,让学生学会默读,开动脑筋,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加工过程,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默读效果。如: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否有这样的细节等?
4.摘录和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可自行设计印发《读书笔记本》。其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卡片”“字词库”“精彩点击”“读后感”“成语名言名句”等五大块内容,明确要求每个同学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把所阅读的内容加以整理。教师定期检查,发现和纠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B
建立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外阅读策略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七至九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厘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阅读方法的配合。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作品;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这种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C
开展读书评比、交流心得,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高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定期组织读书评比活动,通过评选“小作家”“阅读之星”“思维大王”以及“书香班级”“书香状元”等形式,激励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懂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快乐阅读、终身阅读。在具体操作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教师的示范作用。我们科组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每周三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2.我们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读后感、交换读物。3.我们固定每周四为教师课外阅读指导时间,可以推荐好的读物给学生,也可以进行阅读交流。4.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讲名著中的情节、伟人的足迹、民间的传说、家乡的风俗等,每月一次,班级、学校逐级开展,采用层层推荐的方法,对于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这样就可以有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至始至终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在农村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如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新闻推荐
国内博物馆界“奥斯卡”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评选揭晓博物馆日四川喜摘双奖上图: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现场。下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