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十年如一日扎根防震最基层,收集一手数据为科研做支撑 守着台站为地球“把脉”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5-18 02:13 大字

5月9日清晨7点,空气清新,一个黝黑、高瘦的身影走在通往黑龙江省鹤岗地震台的乡村道路上。他是常金龙,鹤岗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偏远的基层台站,力争收集到最准确的一手数据,为地球“把脉”。

他在今年被人社部、中国地震局授予“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

把青春献给防震最基层

鹤岗地震台位于市区边缘。由于地震台需要用非常精密的仪器去监测微小的地球物理场变化,因此绝大部分的地震台都建在十分偏僻的地区,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封闭。

不但如此,鹤岗台属于高纬度台站,台站人员还要克服长期高寒作业、工作强度大、24小时值班等困难。

“由于平时工作忙,没有集中的时间锻炼,怕身体负荷不了,所以养成了每天单程徒步50分钟上下班的习惯。”常金龙告诉记者,农村的道路与市区不同,车辆少,周围环境安静,可以边走边思考,许多工作思路都是这样产生的。

基层台站很艰苦,但常金龙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这些年来,他主要负责台站GNSS和连续重力运行维护、全省GNSS数据处理和黑龙江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野外测量和内业分析等工作。

他连续4年承担野外流重观测项目,烈日当头,他带头上山测数据;刮风下雨,他脚踩泥泞钻山洞;蚊虫叮咬、草爬子钻裤腿,他抖抖裤脚继续干。

就这样,每天行程400公里~500公里,每年两个月,4年累计行程10万公里,获取了宝贵的重力监测数据,为年度地震趋势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3~2018年6年间,他所负责的陆态网络GNSS、重力、定点形变共8项获全国评比前三名,其中GNSS单项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评比前三名、连续重力2018年获得全国评比第一名、水管仪2015年获得全国评比第二名。

攻坚克难打头阵

科研工作需要安静的环境,而台站人少,事务性工作很多,为了处理得到最理想的结果,常金龙经常在家工作到很晚。出差在外即便等车也利用零散时间准备材料。

长期从事结合GNSS、重力和地震资料分析本区域地震危险性、东北地区地球物理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2016年常金龙作为项目骨干,首次承担并圆满完成黑龙江及周边地区重力场测量和数据分析任务。

他为省局年度会商和全国重力专科会商提交的年度会商意见,其观测成果和分析意见得到了国家局专家的肯定。

2019年常金龙作为中国地震局“一带一路”黑龙江省超导重力台站分项负责人完成了前期的台站勘选等工作,目前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同时作为“一带一路”小孔径台阵分项目成员,承担了小孔径台站背景噪声和记录波形相关性分析等工作。

10年间,常金龙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论文6篇。

疫情期间克服新困难

常金龙来到鹤岗地震台的第一天就曾说过:“我想在地震台站工作岗位上做出点成绩。”

他为践行这一初衷,顶烈日、战酷暑、斗蚊虫、冒风雷,每天起早贪黑,尽心尽职尽责地进行野外测量已是他的常态。

今年,一场疫情突如其来,为野外观测增添了艰辛,增加了困难。面对棘手的工作难题,常金龙从不回避,总是转换思路,寻找新的突破口。

无法野外观测,那就在家办公,除了做好台站地震监测、仪器维护、震情值班等工作,还潜心学术研究,期间系统学习了D-InSAR技术,撰写和投稿核心期刊“一带一路”小孔径地震台阵勘选、地震分析预报等方面的论文4篇,为日后小孔径台阵建设、会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唯其艰苦方显勇毅,唯其不易才知可贵。

如常金龙一样的基层台站人,为了地震监测事业的未来选择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坚持提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资料,为台站发展和建设作出贡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坚守奉献”的防震减灾行业精神。

新闻推荐

北京市发布《若干意见》 确定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施工图”

本报北京5月17日电(记者郭强)“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今天下午,在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