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刊发港大研究:渔护署隔离的15只狗中2只感染新冠
宠物及常见的其他动物在此次疫情中是否受波及,如何更安全地管理这些动物?最新刊发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建议:不妨参照中国香港的做法,重点将COVID-19确诊病例家庭的宠物隔离,并进行病毒学检测。
当地时间5月1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下称“渔护署”)、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中心等团队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Infection of dogs with SARS-CoV-2 ”。
研究团队使用定量RT-PCR、血清学、病毒基因组测序发现,来自香港确诊COVID-19病例家庭的15只宠物狗中,有2只狗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只为17岁绝育的雄性博美犬,另一只为2.5岁的雄性德国牧羊犬,并从该牧羊犬的鼻腔和口腔拭子中分离出病毒。该论文通讯作者为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Malik Peiris(裴伟士)。
论文中提到,2003年,在家猫和一只狗身上发现了与SARS密切相关的冠状病毒。然而,家养宠物哺乳动物对SARS-CoV-2的易感性目前还知之甚少。在香港,当有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时,应立即送往医院,并将家庭接触者(被视为“密切接触者”)隔离在指定的中心。受此影响的宠物主人可选择由渔护署(AFCD)照顾及隔离他们的猫狗。
研究团队从这些动物身上采集了样本,以评估它们是否感染了SARS-CoV-2,并协助确定管理检疫动物的最佳方法,包括决定何时让这些动物回到主人身边。截至3月27日,来自已知COVID-19病例家庭的15只狗和7只猫被隔离和检测。在此期间,两只狗的病毒学测试结果表明它们被感染了。
犬病例1是一只17岁的绝育雄性博美犬,患有多种疾病,包括II级心脏杂音、全身性和肺动脉高压、慢性肾脏疾病、低血氧症和有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史。该博美犬的主人(指示病例)是一名60岁的妇女,于2月12日出现症状, 2月24日诊断为COVID-19。一名女性家庭佣工(继发病例A)于2月16日发烧,随后确诊感染。剩下的三名家庭成员在2月26日被送往检疫隔离中心,其中一名在3月7日被证实感染(继发病例B)。该只狗于2月26日被送往渔护署管理的收容中心,并收集了狗的鼻、口、直肠拭子及粪便样本。另外还在不同的6个时间点上从这只狗身上采集了用于病毒检测的样本。3月3日采集了这只狗的血液样本用于血清学检测。整个检疫隔离期间,这只博美犬一直表现活跃警惕,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在2月26日至3月9日收集的5个连续样本中,采用RT-PCR从犬病例1的鼻腔拭子检测到SARS-CoV-2 RNA。直肠和粪便样本均为阴性,研究团队尝试培养病毒失败。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小于106每毫升时,病毒分离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犬病例2是一只健康状况良好的2.5岁雄性德国牧羊犬,其主人于3月10日出现症状,3月17日被确诊为COVID-19。在3月18日至30日期间,研究团队对这只狗进行了5次样本采集。口腔和鼻腔拭子在前两次检测均呈阳性。3月18日采集的直肠拭子在6次检测中有4次呈阳性,Ct值(病毒载量较低)均高于口腔和鼻腔拭子。从3月18日至30日,对该家庭养的第二只狗进行了5次采样,检测病毒RNA为阴性。
研究团队还于3月3日采集了犬病例1的血清样本,于3月19日、3月23日和3月30日采集了犬病例2的血清样本,采用90%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90)检测SARS-CoV-2抗体。结果显示,犬病例1血清的PRNT90滴度为1:80。犬病例2抗体滴度在不同时间点分别为小于1:10(3月19日)、1:40(3月23日)和1:160(3月30日)。3月30日,犬病例2主人家里的第二只狗仍然呈抗体阴性。对照组20只犬血清PRNT90中和抗体检测为阴性。
研究团队还分别于2月26日、2月28日采集了犬病例1的的鼻拭子样本,比较其和主人及继发病例A、B的病毒RNA基因组序列。指示病例和继发病例获得全病毒基因组序列(29764个核苷酸)。犬病例1于2月26日和28日采集的样本分别获得长度为27871个核苷酸(94%基因组)和26025个核苷酸(93%基因组)。指示病例和两例继发病例的病毒序列在整个基因组上是完全相同的。3月18日和3月19日采集的犬病例2的鼻拭子和来自同一家庭的人指数病例的病毒RNA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整个基因组(29764个核苷酸)是相同的。
研究团队认为,这项结果证实了两条狗被SARS-CoV-2感染。目前的研究认为,ACE-2是该病毒的受体,而犬类ACE-2与人类相似。“我们还不知道这种病毒是否会导致狗疾病,但在这两只受感染的狗身上,我们都没有看到具体的迹象。”博美犬在结束隔离两天后死亡,很可能是由于之前的潜在疾病,但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对其进行尸检。
另外,受感染的狗是否会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传染给人类,目前还不得而知。除了德国牧羊犬之外,第二个家庭中还养了另一只杂交犬,在这只犬中,病毒RNA和抗体反应都没有被检测到,这表明在这个家庭中,两只狗之间没有发生传播。
研究结果还表明,鼻拭子的病毒载量比口腔拭子高,病毒排出时间更长。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截止日期之后,香港的一只猫体内也检测到了SARS-CoV-2病毒RNA,这只猫同样来自一个确诊COVID-19病例的家庭。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发现以及在2003年SARS暴发期间动物试验的结果,“对管理患有SARS-CoV-2感染的人所饲养的哺乳动物具有潜在意义,没有证据显示家养宠物对SARS的传播有任何影响,但是从预防的角度来看, COVID-19确诊病例家庭的宠物可以被隔离并进行病毒学检测,就像香港正在做的那样。”
他们还提到,这一发现也对未来或由SARS-CoV-2前体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传播事件具有意义。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SARS-CoV-2病毒前体的一个可能宿主,然而,根据SARS病毒的经验,中间宿主很可能充当了从蝙蝠到人类传播的桥梁。“狗、其他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可以在野生动物市场出售或在附近找到,这些可能是SARS-CoV-2最初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源头。在对这种病毒的起源进行调查时,应对它们进行测试,以确定它们是否在疫情暴发中发挥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这项研究之外,中国的两家P4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均发布了相关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陈化兰,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步志高带领的团队的一项研究得出,他们通过在P4实验室中进行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感染试验发现,新冠病毒在狗、猪、鸡和鸭子身上复制效果不佳,但在雪貂和猫身上却很有效。他们还发现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在猫之间传播。
随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医学院教授、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梅林院士,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高致病性病原生物学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石正丽研究员等人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武汉地区新冠疫情暴发后采集的102只猫的血清ELISA检测显示,来自15只猫(14.7%)的血清对新冠病毒的受体结合域(RBD)呈阳性。在阳性样品中,有11份具有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其中主人为新冠患者的3只猫的中和滴度最高,表明高中和滴度可能是由于猫与新冠患者之间的紧密接触所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5月15日,澎湃新闻从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发布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