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晞:消除偏见 重新为“护士”定位
“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2020年5月12日,这一天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今年也恰逢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在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特殊时期,我们应当怎样纪念“国际护士节”,缅怀“提灯女神”南丁格尔?如何消除刻板印象,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关于这一系列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高晞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画像
“以往纪念“护士节”,我们总是去谈论“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护士们总是任劳任怨,承担着医院里繁重的护理工作。但是护士们却很少得到人们相应的尊重,似乎只有到“护士节”的时候,才会把护士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事实上,我们却忽视了“护士”职业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高晞对澎湃新闻记者坦言。
高晞说:“在我国古代疫情爆发之时,隔离是应对疫情的主要手段之一,而那些不幸感染被隔离起来的患者,往往没有专门的人去护理和照顾。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医学传入,我国才逐渐有了“护理”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医生完成治疗后,还需要进行后续护理,方为完成整个医学治疗过程。1927年,中国现代医院建立以后,随即便建立起配套的护士学校,继而现代医学教育也开始出现相应的护理学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个医学专业学会是“中华护士学会”,早于中国许多的“医学共同体”,比如中华医学会、中国生理学会等等。中华护士学会是1909年由在华外籍护士在江西牯岭筹备成立的协会,抗日战争期间迁重庆,学会的宗旨便是“训练护病人才,联络全国护士感情,提高护士教育,共谋会员及职业之发展”。中国第一位女医生是金韵梅,她在国外接受现代医学教育并取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开创了中国护理学,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护士。高晞认为,不应只宣传护士任劳任怨,护理工作是有着很高技术含量的工种,应该通过媒体以及各种知识宣传去重新给护士、护理学一个定位。
谈到近年来社会对“护士”的重视程度时,高晞觉得社会和公众对护士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在普通患者眼中,护士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甚至他们还会因为某些不满而对护士大打出手。但其实富有经验的老护士懂得许多专业医学技术,可以协助年轻医生更好地处理疾病难题,他们是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而社会上却对“护士”职业存在着长时间的偏见,令人感到可悲。”
但令高晞庆幸的是,在上海有不少医院如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等对护士的重视度提高了许多。“一方面,他们在做护理史研究、护理学展览,帮助大家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认识护理工作;另一方面,医院对护士的奖励也在不断提高,帮助护士们提升自信心和认可度。”
在高晞看来,护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学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是一个社会与文化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护士”职业的出现,都预示着女性职业生涯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还是在20世纪的中国,女护士都具有非常高的地位。”
国际上之所以如此推崇弗劳伦斯·南丁格尔,是因为她在护理学科的建立和护理专业形成过程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南丁格尔提出了科学的护理理论,撰写了《护理札记》《医院札记》《农村护理保健》等多部专著;创办了第一所护士学校,以传授科学的护理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为主,培养了一批新型护士,使护理由学徒式教导成为正式的学校教育,为护理教育奠定基础;创立了护理管理的典范,从病房基本建设到医院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医疗护理技术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高晞介绍,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从事护士职业的女性,主要是两类人群:一部分是教会成员,另一部分就是新女性。
“正是护理学科的创立,改变了人们对女性地位的认知,改变了社会对护士职业的成见。“护士”从一个缺乏技术含量的职业,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职业。护理学发展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就在于女性地位的变化与自我身份的认同。”近年来,护理学科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和专业。护理学已经从原来的大专教育,发展到博士教育。同时,护理学也开始向男性拓展,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走上了护理岗位。(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吉林日报5月12日消息,12日,吉林市教育局下发通知,取消2020年吉林市中考外语听力自动化考试。通知要求:鉴于当前吉林市疫情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