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涨海声中万国商

民族日报 2020-05-07 08:56 大字

今年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古泉州(刺桐)史迹”已正式更名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了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安平桥遗址、顺济桥遗址6个遗产点。这样,泉州与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相关的遗产点已达到22个。

南宋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兴盛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沿海形成和确立了一套海外贸易管理的制度性体系,体现了海洋贸易的文明程度,典型代表就是市舶司制度的建立。

市舶司制度是朝廷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专门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一个国家开展海洋贸易的文明窗口。元祐二年(1087)北宋政府将福建市舶司机构设在泉州,标志着泉州港重要地位的确立。后又废弃,崇宁1102年间复置,后又罢又置,泉州市舶司设置后三四十年,市舶收入已赶上广州,二地平分秋色。它的职责主要包括管理进出港口船舶及其货物,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鼓励外商来华贸易,代表政府迎送往来外国使者,严格监管查禁走私等等。

至元十四年(1277),元政府首先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大力经营泉州港。在市舶制度上,元政府除了去掉禁榷(专营)、博买的做法,还在泉州最先实行“舶税钱”制度。泉州港因此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南巨镇,赢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称号。

201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在泉州进行了宋元市舶司遗址和南外宗正司遗址及相关遗迹的发掘。目前的舶司库巷应是市舶司的仓库所在地。

泉州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商埠,丰富的手工业产品是重要支撑。如陶瓷,宋元时期,窑址遍布泉州各县,达164处之多,远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德化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代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考古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180处。屈斗宫德化窑遗址是国内闻名的大型古瓷窑遗址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此一处遗产点就包括了分散各处的40多处窑址。矿冶业方面,北宋开宝年间(968—976)泉州设置矿冶场务201处,开征铁课。元代泉州矿冶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据《岛夷志略》记载,有51个国家和地区从泉州刺桐港输入铜、铁等器皿。这也是此次将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等加入遗产点的原因。

泉州的海洋性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航海贸易港所特有的江口码头、六胜塔等航标塔以及保证海港与内陆贸易运输畅通的桥梁。南宋时期,泉州兴起了一次造桥热,上百座跨江跨海的大石桥编织起发达的交通网,新增的安平桥遗址、顺济桥遗址和之前已经列入遗产点的洛阳桥,就是其中的代表。

安平桥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卧于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面上,长近5里,俗称五里桥,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14年完成。桥面用2000多块石板拼接而成,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最长、工程最浩大的石桥之一。安平桥全桥有疏水道36孔,桥墩以条石纵横迭砌而成。根据水域深浅、流向和流量的不同,采用了方形、尖端船形和半船形的构筑形式,这种因地制宜的桥墩设计令人惊叹。

古人曾用“涨海声中万国商”形容黄金时期的泉州,此次新增的遗产点,很多都是考古遗址,进一步完善了泉州申遗的价值元素。——摘自《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胖五”家族迎新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升空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三大看点

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