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前浪”“后浪” 都不必活成别人想象的样子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今年“五四”青年节,B站献给新一代青年宣言片《后浪》刷爆朋友圈。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文宣,拥有1.3亿年轻用户的B站,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让1.3亿之外的人群也如此关注。
有人说,转发《后浪》的绝大多数是老阿姨和老叔叔。这似乎缺乏数据的支持,就我目力所及,转发《后浪》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但的确,《后浪》与其说是对年轻人的赞美和祝福,倒不如说是中年人的反思和交心,老阿姨和老叔叔代入感更强一些,转发得更多,也是人之常情。
这其实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社会对年轻人惯于投以质疑的目光,这是大多数社会因循已久的传统。中老年人对年轻人“满怀羡慕”或许是真的,但“满怀敬意”甚至承认“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地生活”,却并不常见。
龚先生以为,这才是《后浪》最大的价值,也是它迷人之处、动人之处。
龚先生并不完全认同《后浪》的观点,比如用“专业、自信、大气”来概括年轻人的特质,似乎略显牵强。还有,青春也不只是意味着“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忧伤、迷茫”也是青春难以逃避的气质,且正是青春之所以为青春。
但瑕不掩瑜,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后浪》借用演员何冰之口,放下惯常的身段,说出长辈对于年轻人的尊重和期许,寄望“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代际融合,并让其打上“公屏”,自有其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有人说,年轻人不需要空洞的赞美,但《后浪》显然也不只有赞美,它蕴含着上一代人更加丰富而深沉的情感——羡慕、内省、对国家和未来的期许……
即使那些赞美,龚先生也不认为它们是廉价、空洞的。
年轻人在成长,有担当,这不是说出来的——在这场新冠战“疫”中,4.2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80后占了一半,90后超过1.2万人。在充满危险和压力的前线,年轻人以白衣做战袍,用实际行动改写着人们的认知——他们几乎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多次称赞,广大青年在抗击新冠肺炎战斗中起到了主力军作用;72岁挂帅出征武汉82天的张伯礼院士,回忆起目送一对年轻医护夫妇携手进“红区”抢救病患的情景时,哽咽地说道,“这是一种精神,非常可贵的品质,年轻一代是值得信赖、充满希望的一代。”
我觉得,《后浪》就是对这些事实的一种自然回应。它不是讨好年轻人,不是什么“政治正确”,也不是空洞无谓的漂亮话。它或许有些用力过猛,但希望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懂得、珍惜这份善意和诚恳。
自然,如今的年轻人有追求,亦有挣扎——学业竞争、房价高企、就业之困、职场之累,都是残酷的现实。把热爱过成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后浪”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安放他们的内心,他们或许才能更好地“奔涌”。
这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不是一个三分多钟的视频能解决的。但如果它能让社会重新审视有关“年轻”的价值观,唤起代际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就善莫大焉。
一代人终将老去,总有人正年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行事方式、生活态度,都不需要活成别人想象的样子。所以,“代沟”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可怕的,自古而然,无需刻意弥合。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前浪”“后浪”便可各自安好,共同“奔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前浪”“后浪”,都不必活成别人想象的样子》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五一”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很好的出行假期,可以好好地放松游玩并且享受美食。但是,由于当前境外输入仍带来零散病例,存在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