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深深故园情 ——读沈书枝《八九十枝花》有感

潍坊晚报 2020-04-29 09:07 大字

□李风玲

忙里偷闲,读完了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这是一本怀乡之书。读完,我看到了一幅皖南的风俗画,也读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沈书枝。

《八九十枝花》中,我读到了一个淳朴淡雅、乡情浓郁的书枝。

《春鸟》一篇,她这样写道:“燕子的叫声琐碎缠绵,两个不歇地叫,一叫好长,起始很急,末了收梢时很温柔地拖长一笔。我喜欢它飞得好看,年年紫云英繁花绵延的时候,碧草红花上黑俊的影子。”这如春水流淌般的文字啊,写出的都是书枝既淳朴又浓郁的思乡情怀。

可是就在燕子一年年啁啾缠绵的啼叫里,沈书枝与故乡渐行渐远,因为求学,因为工作。但是,“年年春天那样的鸟鸣,林花绿水,杨柳春风,记忆里的喜乐与哀愁我都记得清楚,也一般珍重的。”有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故乡给予书枝的,不仅是淡雅素朴,还有她展翅高飞以后,这一篇篇饱蘸深情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书枝写给故乡的,也是故乡对于书枝的深厚赐予。

《八九十枝花》中,我读到了一个唯美自然、又深染了烟火气息的书枝。

在《夏天的晚饭》一篇中,书枝怀念故乡的园蔬。她说,“莴笋上市时,春天还在枝梢流连未去,绿荫初成,天气犹清。我们砍了莴笋回来,去叶削皮,切成细丝或薄片清炒,颜色青鲜如玉。”书枝对于家乡的吃食,其做法和程序全都能一丝不苟、清清楚楚地展开描述,那些相当到位的用词,直读得你口舌生津、垂涎三尺。

晚饭过后,小孩子“跑来跑去捉场基上低飞吃虫的蜻蜓,仰头看屋檐下黑漆漆飞过的蝙蝠……系牛的空地旁,晒干的红蓼混着碎土,默默燃着一堆烟驱蚊子……整个村庄都在静寂中,偶尔遥遥传来村犬的吠声……”这幅唯美自然的乡村图画里,隐藏着的是一个深染了烟火气息的沈书枝。她插了满头山花,站在故乡的炊烟袅袅、余晖脉脉里,频频回首,深情凝望。

《八九十枝花》中,我读到了一个心地纯良悲天悯人的书枝。

是的,沈书枝的笔下,故乡很美。但她并不只耽于描摹故乡的美,她还在顾念着农事的繁忙,忧心着是否风调雨顺。她说:“五月里我回家,虽只待了一天半,也感受到缺雨的村庄里那一种焦灼的气氛。那一晚恰好落了几寸雨,第二天所见的田间山色,便与前一日截然不同。如今又过去大半个月,雨不曾再落,恐怕村里已经又干旱了吧。”已经在大城市定居无需再事稼穑的书枝,仍旧将其身心和灵魂,深深地根植于泥土。她看到了故乡的美,亦看到了故乡的苦。

村庄,田野,乡人,都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几无任何语言上的刻意修饰与雕琢,只是淡淡描摹,却依旧那么欣欣有生气。她的情感,更是毫无矫揉造作地直抒胸臆,一如秋日里收割后的土地,任其裸露,又如春日里解冻的冰河,任其流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宋人的诗,题曰《山村咏怀》。简单的罗列里,却是繁复的景色。书枝说,“这本书里所写的,也大多是做小孩子时繁华的喜悦,好比一天的星,一春的花”。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沈书枝用自己深情的文字,对故园和乡人,做出了响亮而又温柔的回应。

新闻推荐

共22卷约1000万字,著名翻译家草婴译著全集问世 一生只做翻译一件事 何 晶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这句开头语,不少读者都能背诵,中文翻译即出自大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