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让书籍成为疫情期间瞭望世界的窗口

绵阳日报 2020-04-24 06:55 大字

一本书的N种新读法

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记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获悉,受疫情及全球战疫措施影响,本届读书日的公众聚集型庆祝活动多已取消,但是线上资源分享和阅读交流活动十分活跃。该组织鼓励人们善用时间,从阅读中汲取力量,让书籍成为疫情期间瞭望世界的窗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闻官克拉尔·奥黑根告诉记者,鉴于新冠病毒疫情及全球各地采取的应对措施,本届读书日的聚众庆祝活动严重受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计划在巴黎总部举办的多场活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市卸任2019年“世界图书之都”以及马来西亚吉隆坡出任2020年“世界图书之都”的盛大仪式,均已取消。

一些庆祝活动转至线上进行。22日晚,沙迦市举办2019“世界图书之都”线上直播闭幕式,回顾阿联酋在过去一整年里举办的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在阿拉伯语有声书平台赠送5000份为期3个月的免费会员。23日,欧洲和国际畅销书联盟在多国举办线上阅读交流活动;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图书馆新南威尔士州立图书馆将举办线上资源分享活动,读者可在网上浏览该馆收藏的莎士比亚作品和多种《堂吉诃德》书籍版本;法国读书协会的志愿者成员将全天接力为儿童朗读童话。

本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公告说,全球大部分学校停课、人们被迫限制外出时,图书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大,通过阅读,可以减轻孤独感、增进人与人的联系、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教科文组织希望人们善用今年4月以及2020一整年的时间,独自阅读或与子女一起阅读,“颂扬读书的意义,培养并陪伴孩子阅读,形成对书籍的终身热爱,融入工作的世界——此其时也”。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决定将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又名“世界读书日”),在这一天向图书和作者致敬,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年发掘阅读的乐趣。

你有多久没有体会手捧一本书安静地阅读了?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许多书店、书商和爱书人组织起各种新鲜的阅读方式,吸引人们更多走进书的世界。甚至有人说,这是在“优雅地向电子书发起还击”。

在沈阳市的1905文化创意园,离河书店栖身在一条由70多年前老厂房改建的室内文创街区里,店主高明和他的妻子孙晓迪正在柜台前忙着给网上下单的读者打包邮寄书籍。“疫情期间顾客很少。现在我们把书店改成会员制,大家可以在网上看我们视频直播推荐的书,下单后我们给邮寄到家。”38岁的高明说。

陈列区里,店主增加了一处“书的盲盒”展销区,每本书都被封装在一个纸盒里。这种创新受到不少顾客的认可,不少顾客把书的盲盒买来当礼物送给朋友。

与盲盒相比,设计上独具匠心的纸质书同样畅销。

曾入选中国年度最美书籍的《乐舞敦煌》再现了敦煌壁画及其历史,书中许多别出心裁的工艺靠纯手工完成,做封面的略带粗糙感的毛边纸是手工装裱拼贴而成。书中的壁画设计了不同的残卷效果,在读者翻阅时,带来一种古朴气息,仿佛把人们带回到过去。

一些进口书籍的巧妙设计更是催生了一个新的阅读方式:沉浸式阅读——让读者在更立体、具象化的书籍中身临其境。

英文原版立体书《变形金刚》中设置了很多机关,读者可以拉动机关,看到变形金刚变形的立体过程;中文版美国畅销书《忒修斯之船》根据故事情节把纸张做成带有霉点的泛黄书页,里面还夹着和书中故事相关的信件、便笺、照片、卡片、剪报甚至罗盘,带领读者跟着主人公一起破解谜题。这些新颖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

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留给都市青年人静下来读书的时间并不多,如何选择一本对工作和生活有意义的书成了一道难题,也催生了带人读书的职业。

“相比于其他接受知识的方式,读书更加系统和深入,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专注力。读书方式的创新,表达了人们对回归阅读的呼唤。”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毕德利说。

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7亿

4月23日第25个“世界读书日”,记者从首次在线上举办的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上获悉,大会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5本。

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规模继续扩大,已达到929万人。其中,“90后”作者占比高达58.8%。都市职场、青春校园、历史军事类网络原创内容受到热捧。改编上,在覆盖人数Top10的电视剧中,文学IP改编作品也高达九席,成为影视剧本的最大内容源。

白皮书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数据来源基于面向全国20多家主流数字阅读平台和企业开展数据采集和深度访谈的产业调研,以及从全国209个城市获得的91647份有效样本的用户调研。

畅销书排行榜观察:

老书为何长年“霸榜”?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读书成为热议话题。记者梳理近年畅销书榜发现,部分老书长年“霸榜”,这是为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畅销书榜老书“常驻”。太原市民刘先生想在世界读书日这天趁着电商优惠买些书,可他在打开销量榜选书时却发现,榜上的书他几乎都有了。“畅销榜好像都没怎么变,来来回回就是那些,新面孔不多。”

记者在图书销量较大的京东图书销售页面看到,2019年的销售冠军是余华的《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分列第二、第四;2018年,《浮生六记》第一,《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分列榜单第五、第七、第九,畅销榜几乎成为老书的专场,罕见新书的身影。

由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9年畅销书榜显示,排名前十的图书中有九本都是“老面孔”,其中《活着》位列榜首,《三体》三部包揽了第二到第四,《平凡的世界》《红岩》分列第六、第七,此外还有《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少儿类图书。不少热门新书如《美国陷阱》《少年的你如此美丽》等,都在首发当月一度冲上销量榜,不久后掉出榜单。

记者了解到,部分老书畅销、长年“霸榜”这一现象也被业内称为“头部效应”,存在已久。

“普通读者的图书购买受榜单影响大,市场表现更趋于‘畅销者恒畅销’,除非发生影响全民的社会性事件,否则变动较小。”新华文轩出版业务主管吴珍华说,这也是普遍的读者心理,选择阅读经过大众和时间检验的作品,从时间成本上来说更为保险。

教育助推也成为一大原因。畅销榜前十的品种差不多有一半是教育部指定中小学生必读经典书目中的图书,对于目前普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来说几乎是“刚需”。

也有受访业内人士指出,畅销书榜老书多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国家出版政策收紧、传统出版业读者转移等原因,也有出版业自身创新后劲不足的因素。

一位从事文学类图书出版的编辑告诉记者,受限于市场原因或者书号限制,一些出版社更愿老书重做,也不愿发掘和出版新书。一些出书单位只想“挣快钱”,两三分精力做书,七八分精力搞宣传,噱头大于内容。

现代出版社编辑赵海燕表示,对很多从业者和作者来说,一方面希望多出书占领更多市场,另一方面又想出精品,往往很矛盾。好的作品需要耐心,需要底气。

读者李力敏说,现在新书很多,读者在选书的时候往往很迷茫,特别是在电商平台上购买时,只能看看封面和宣传语,很难对图书的相关信息有全面的了解,期待有更多的平台、机构、企业来做荐书、选书、评书的工作,让读者能以更便捷的方式、更低的成本选到想看的书,让真正的好书能“走”到读者面前。(综合新华社)

新闻推荐

人民海军成立71周年:双航母海上训练最新画面曝光

人民海军进入“双航母”时代!4月中旬以来,从大连到青岛外海、从南海到西太平洋,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