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千年辽塔快塌了,修缮刻不容缓!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4-22 09:13 大字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辽代白塔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已经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辽塔岌岌可危,但修缮方案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现在千年辽塔面临倒塌。(见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有共识而无行动,是一些地方文保领域中的困境。千年辽塔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千孔百仓、岌岌可危,若再不及时修缮,坍塌随时可能发生,修缮千年辽塔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是当地群众的共识,也是业内专家的共识。但为何修缮行动还停留在纸上?

问题出在维修方案迟迟没能通过,正如当地文保部门回应所说的,“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经通过,将立即维修”。而维修方案在纸上打转,与第三方评审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有关系。目前,第三版维修方案正在提交,而评审专家又换了人,当地干部担忧方案还是难以通过。

为什么专家会换来换去?在资金和技术这两项制约古建筑修缮的最大因素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与其说专家意见不一,不如说当地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没有做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而且有推卸责任之嫌。

理性来看,古塔的保护修缮特别是纠偏加固,是世界性难题,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因此,专家在修缮方案上慎重一些可以理解,但这不足以解释维修方案7年“难产”的现象。如果照现在这种低效、拖沓的节奏走下去,千年辽塔修缮方案或将长期处于“嘴上修缮”“纸上修缮”的死循环。

千年辽塔的破坏因素,除风化、暴雨等自然力量外,还有盗掘、生产生活、不文明行为等人为因素,比如当地村民称,人们垒猪圈用的都是白塔脱落的砖,不见有关部门出手,“没人管,没人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地对千年辽塔重视不够,管理存在漏洞。

换个角度看,试想,如果这座千年辽塔处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恐怕早就被修缮一新并圈起来收门票搞创收了。事实上,在其他地方,这种对文物保护工作“无利不起早”的现象也不少,并最终导致不少极具价值的文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永远灭失。

说到底,千年辽塔的损坏、修缮的缓慢、管理的松垮,既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窘境,也折射出我国文物保护领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何止是修缮一座千年辽塔?

新闻推荐

武汉城市公共交通今起恢复全线网运营

记者21日从武汉市交通运输局获悉,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需要相适应的运输服务保障机制,保障市民出行需求,从4月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