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清代北京如何囤粮供粮

老年生活报 2020-04-08 09:36 大字

清代北京粮食消费结构,以大米为主,小麦、杂粮为辅。

北京城的粮食供应,“五城之内”由于主要依靠京通二仓的仓米流通,自然大米也占相当比例。

不同的粮食构成,其来源也不一样。大米主要由漕运从南方来,小麦主要产地在豫鲁两省,小米则分本地与天津、河南、关东等地。

有了这些粮食,如何让粮食流通于市面呢?

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由甲米转卖而来,二是由商客贩运而来的粮食,三是由仓谷平粜 (旧时遇到荒年,官府按平常价格卖出粮食)。

前面两个属于正常时期的流通方式,后者正是灾害发生时期的一种措施。

在清代,满汉官员及八旗子弟将俸米(也称甲米)转卖给粮商,而后进入流通领域。

“平粜”是官府当时平抑粮价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措施: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粮,是为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粮食,是为平粜。 刘永加

新闻推荐

轨交新规正式实施七类陋习被约束

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从4月1日起实施。《办法》明确乘客不得有七类影响城市轨道交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