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杜绝“伤医”是最起码的关爱

济南日报 2020-04-07 11:08 大字

疫情防控尚未结束,伤医事件又有抬头趋势。连日来,武汉、沈阳、鄂尔多斯等地均有暴力伤医事件的报道。被伤害的医护人员,不仅在身体上留下了伤痕,心灵上也留下了创伤。

一面是举国上下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激,一面是某些人挥向医务人员的拳头。除了愤怒,我们还应该思考什么?

◎本期主持:曹雅欣◎点评嘉宾:■北京日报晁星 ■评论员邓海建■中安在线李洁 ■评论员罗志华■封面新闻蒋璟璟 ■光明时评然玉■上游新闻胡磊 ■新华社陈芳、屈婷◎委托人:刘先生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医务人员值得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绝不能让伤医者肆无忌惮!

观点A

他们是战“疫”中最闪亮的星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这是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对“白衣天使”的最高评价。医务人员勇敢逆行,不舍昼夜,舍生忘死地奋战在一线。正如业内人士所称,医务人员不求得到患者的感恩,只求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一份理解,以及作为普通人应有的一份尊重。

●北京日报晁星

这段时间,医护人员无疑是全国上下最闪亮的星。他们以生命赴使命,毅然奔赴火线。一张张满是勒痕甚至伤口的面孔,一双双被汗水浸出红斑的手,让我们心疼。可以说,医护人员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护卫生命的长城。

疫情防控期间,举国上下感动于医护人员的勇敢逆行,对他们的敬重和理解与日俱增。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带患者们跳起了广场舞;去做CT途中,医生陪伴久久未见阳光的病人共赏美好夕阳;在送别各地驰援队伍时,甚至有患者跪谢医生……一个个真情画面,让无数人泪目。我们都在期待,这样的动人情感不是“疫情限定”,而能成为生活日常。

此时此刻,伤医事件的发生无疑像一盆冷水。

●中安在线 李洁

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是广大医护人员勇敢地站出来,不计报酬、不论生死,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为了战胜病魔、救治患者,一些医护人员甚至献出了生命。对广大医护人员的巨大贡献,大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恩医护人员,成为全体民众的共同心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新冠肺炎康复者,对医生挥起拳头的他们更应该知道自己的康复是来之不易的,更应该清楚医护人员为他们做出的奉献和努力,他们更应该对医护人员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与死神战斗的医护人员无故遭人殴打,伤害了老百姓的感情,也伤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应受到全社会的谴责。

●封面新闻蒋璟璟

关于伤医事件,网友的评价可谓立场鲜明。诸如“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标签,纷纷被拿来形容加害者的所作所为。类似的表述也许未必完全准确,却传递了民间朴素的道德判断。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医患关系,更多还是一种服务关系、契约关系,医护人员对病患的救治,并不适合简单理解为是“恩情”“恩惠”。但,患者没有义务报恩,绝不意味着就可以忘记医护人员的贡献,就可以丢掉对医护人员的尊重!

观点B

患者情绪别让医生“背锅”

曾遭受暴力伤医的陶勇医生发声,“希望暴力伤医到我这里终止”。可是,疫情防控期间官方通报出的暴力伤医案件就有7起。冯唐写过一篇名为《隐医》的短文,文中描述的“天下无医”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即便我们的战“疫”初战告捷,但前路漫漫,每时每刻都需要医护人员的守护。

●上游新闻胡磊

医疗本身就是一门没有止境的学科,许多疾病在现有的医学水平下没法解决,这是医学界的共识。但普通患者很难明白这个道理,在他们眼中,医生护士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旦发生不可预期的情况,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频发的“暴力伤医”其实代表了一种危险的逻辑——“不听话就要挨打”,这根本就不是医患矛盾,而是一种不被现代社会接受的野蛮逻辑。在某些地方,医疗资源存在供求失衡的情况,不少城市中的大医院一年365天人满为患,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加班成为常态。对患者一方来说,时而遭遇“看病难”,不少患者及其家属将怨气和怒气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医务人员背负了整个医疗行业的欠债。

●评论员邓海建

看起来是医患问题,说到底,还是行业积弊的显影。

去年有篇爆款文章,题目是《70年医患关系主要矛盾的发展史》。文中有个观点可谓醍醐灌顶:“中国医疗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人民对疾病了解不充分,对医务人员有着过高要求和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其要求的矛盾。”资源在增加、水平在进步,但如果刚需在“跑偏”,医务工作者可能难免还要成为另一种矛盾与纠葛的“替罪羊”。

●评论员罗志华

看急诊的人来源十分复杂,因打架斗殴和醉酒等原因来医院看病者不在少数,这部分患者和家属情绪往往十分激动,有时甚至处于非理性状态。人在冲动时可能会不计后果,“零容忍”的震慑力不起作用,伤医事件就容易发生。

对于这部分伤医行为,单纯加大打击力度的效果有限,是否需要对他们事先进行情绪与风险评估,以便提前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急诊室里情绪激动或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人,若能采取增加防范人手、强制醒酒、限制陪护人数等举措,或能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

观点C

保护医生“免于受伤”的权利

张文宏医生直言:“你问我医护需要什么?我觉得就是需要有免于受伤的权利。”眼下,国家已经专门立法严惩辱医伤医,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也出台举措,改善医护人员工作和休息条件、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等。着眼现实,这些仍需进一步细化。

●光明时评然玉

如果说,这段时间医护人员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德行秉性,那么今后的日子里,我们理应对他们反馈以更多的理解、善意和爱重。和谐的医患关系,于患者而言绝不应只是“危难时刻抱大腿求生”,更多应体现为日常诊疗时自我克制。

不让医生受到伤害,是最底线的关心爱护。无论是特殊时期还是平时,医院都应该有更严密的安防制度护航。强化安保配置,增加巡检频次,对敏感场景、敏感人员实施陪诊监督,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保障医护人员安心上班、放心工作。

●封面新闻蒋璟璟

日前,《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草案)》给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安排,其中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就是明确赋予医护人员“避险权”,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暴力威胁时可以暂停诊疗。此番北京地方立法意义重大。从单方面强调“医生服务患者”,到实质上确认“医患权利对等”,这是力挺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最强力信号。

捍卫医生“避险权”,这是建构对等医患关系的基础之一,也是强化医生自保能力和避险手段、避免动辄被职业投诉和追责的重要切口。只有医生和患者真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诊疗才是可以维系的。

●新华社陈芳、屈婷

行凶者挥向医生的刀,也刺在整个社会道德和良知的底线上,最后会伤及我们每一个人。毕竟,医生与患者,从来不是“陌客”,而是并肩抗击病魔的战友。如果我们让医生寒了心,让医学生视医生职业为“畏途”,在生老病死面前,谁还能与我们并肩同行,抚慰我们的伤痛?

诚如法律所言,医院是“公共场所”。那么,维护公共之地的秩序和安全,就不能单单靠医院自身,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暴力伤医行为不能只看“伤人”这种最极端的部分,要看到暴力递进、转化的过程。此外,我们应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的医患关系变化,尽快在医患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相互谅解的桥梁。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你、我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以填补人们对医学人文关怀的需求。

新闻推荐

内蒙古扎鲁特旗:生态好了 候鸟多了

春回大地,天气转暖,扎鲁特草原迎来了一大批由南向北迁徙的候鸟。近日,在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扎嘎斯台嘎查查干淖尔湖,清脆的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