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死亡:查德威克的殡葬改革设想

澎湃新闻 2020-04-06 12:06 大字

自古以来,死亡就是人类无可逃避的重大话题。面对死亡的困扰,西方基督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终极关怀,它认为人活在世上都背负原罪,只有信仰上帝,祈祷忏悔,才能洗清罪恶,死后进入天堂,偏重从抽象的宗教伦理考虑死亡事务。19世纪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后,由于城市死亡人口的迅速增加,墓地空间严重不足,这种信仰受到挑战,人们开始从公共卫生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死亡问题。

作为近代英国最为重要的两部社会改革法案——《1834年济贫法》与《1848年公共卫生法》颁布实施的实际主导人,埃德温·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 1800-1890)将个体死亡及相关事务处理置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语境下进行考察,着力从公共卫生安全与广大民众身心健康、国家民族后续发展等角度考虑死亡问题,使得针对个体死亡事件的处理不再单纯是家庭社区的琐碎民俗文化仪式,更是关涉公共卫生安全、国家社会发展与民族繁荣兴旺的盛大事项。

埃德温·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 1800-1890)

在查德威克看来,随着19世纪以来英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业文明时期的殡葬礼俗已完全落伍,不论是死后尸体管理、墓地埋葬,还是具体的葬礼服务,都不适合现代城市与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需进行调整变革。对此,他于1843年出版《一份补充报告:城镇殡葬实际问题的特别调查结果》(A Supplementar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Special Inqui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nterment in Towns),从卫生、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指出英国传统殡葬服务的弊端,倡导殡葬改革。他的论述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时期人们对死后身体的卫生、管理与文化精神层面之思考,值得细细体味。

卫生健康学视域下的死亡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与工业污染的恶劣影响,各类疫病泛滥成灾,城镇死亡人口也随之不断膨胀,致使传统墓地供不应求,很多私人开始自主开发墓地,他们只图赚钱营利,不考虑卫生条件,使得这类墓地四处浸透着黑黑的尸体腐烂物。

在19世纪初,英国许多私人墓地每英亩的土地埋葬人数超过了2300人。而据当时科学估算,每英亩土地每年埋葬人数在110人以下,才不会污染卫生。于是,拥挤的墓地成为英国社会中威胁民众健康与公共卫生的最大污染源。而且,为埋葬不断增多的死者,许多城镇还切碎尸体,以腾出更多空间。这些腐烂尸体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而如果尸体本身就有致命病菌,再将之砍碎,那么这些病菌就会在空气中加速传播。为此,查德威克强调国家必须接管墓地修筑,依据卫生原则创建干净清洁的国家公墓,实施专门管理,监督下葬流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而此时英国劳工阶层过分看重尸体的感情则让这种卫生威胁更为巨大。当时的劳工大众普遍贫穷,很多人只有一间住房,大部分民众在亲人死去,等待埋葬的过程中,其全部家庭生活就在尸体旁开展,家庭成员们吃饭、睡觉、工作甚至嬉戏都在尸体周边进行,而这尸体,很可能已覆盖大量致命病毒。19世纪英国劳工阶层流行一种死亡文化,认为死后身体和灵魂会互为感知,为此他们鼓励亲人接近尸体,对尸体进行关怀、照顾。此外,他们也看重葬礼仪式,努力提供他们所认为的“体面”葬礼,以此表达对死者下葬归天的尊重,认为贫民葬礼既没有体现出传统葬礼的社区和家庭价值,又没有显示灵与肉之间的温情关系。

为给死去亲人准备体面的葬礼,人们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很多民众要为此耗费很多时间,这导致在很多劳工阶层的家庭中尸体长期死而不葬,与活人亲密接触,不仅污染了家庭环境、给公共卫生带来威胁,还致使人们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精神上也抑郁难安,频繁接触死亡也容易滋生生命苦短、需及时行乐的悲观情绪。为给工人阶级营造健康卫生的家庭环境,提升其工作热情,消除不良情绪,使他们能以更好的精力和精神面貌参与工作,多做贡献,查德威克对此进行调研后,认为国家应杜绝长期停尸家中的现象,创建国有化停尸房。

在具体殡葬服务问题上,查德威克也认为存在铺张浪费与环境污染隐患,为此,他主张建构国有化的殡葬服务体系,适当引入商业竞争模式,打造精品化高规格无污染的国有殡葬服务体系,面向整个社会公开招标,允诺优胜者将获得国家特许的殡葬经营权,但其服务需受国家规范,由政府审核殡葬服务承办人资质,并委派官员监督指导。在他看来,这种国有化体系不仅可保障葬礼服务的卫生健康,更能为国家节省金钱,规避社会资源的铺张浪费。

通过创建国家公墓、设立停尸房与构筑国有化殡葬服务体系等规划,查德威克试图彻底消除墓地及尸体对社会发展的威胁,强化国家对社会大众死后身体的管理,避免尸体病菌对民众家庭与公共卫生的威胁,让广大民众不要过分聚焦尸体,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精力投身工作,服务国家。

社会管理学视域下的死亡

在保障卫生安全基础上,查德威克也很重视针对死后尸体的科学管理,认为死后尸体的搬移工作应由负责通报死亡的市政权威人员安排,在尸体尚未正式下葬前,政府必须任命资质合格的医生检查员,仔细地观测尸体,避免存在假死现象或致命性病毒细菌蔓延威胁的可能。在查德威克看来,这样做是国家为其子民构筑温馨健康家庭小环境的责任体现,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有效保障亡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使得男性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女性也可专心操持家务。

为保障尸体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查德威克做了详细规划:首先,国家要委派专业医务人员,深入到死亡者家庭,对尸体进行仔细检查,并予以详实记录,报告死亡原因。在尸体移走前不得离开,以防止尸体上病菌扩散对周边人士的影响;其次,专业医务人员需负责将尸体移往停尸房,并通知葬礼、制定葬礼服务的费用预算。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在尸体身上用绳索拴个铃铛,以防其突然复活,便于抢救;第三,医务人员要尽可能了解死者详细信息,包括其家庭成员和邻居,记录其姓名、年龄、地址、职业、成员关系及死亡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社会环境变化对民众死亡数据的影响,进而为规避同类死亡事件设置预防草案,以尽力避免那些可控的死亡事实。第四,针对因犯罪谋杀致死的家庭,要重点关注,仔细了解,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打击此类行为,帮助国家遏制犯罪。

通过这样一种详细完整的尸体管理程序设计,查德威克全面掌管了原本属于家庭私有的死后身体,使广大民众家中原本会造成卫生污染和心理抑郁的尸体变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棋子,帮助国家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上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原本属于家庭个体的死亡事件成为行政公务。国家也可适当通过护理与监控尸体,发掘出许多可资利用的犯罪与环境污染等信息,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参考。有学者认为:这是历史上人们首次开始从根本上将个人尸体视为社会问题,且将之视为法律、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各类问题调查研究的必备参考和核心因素。

精神文化学视域下的死亡

根据查德威克的规划,死亡细节受到无所不在的国家监督,国家不但负责尸体管理,还要管控整个殡葬服务程序,并在国家公墓上举行葬礼。这种尸体由传统家庭空间向经过国家统一设计的停尸房转移也意味着社会文化的转变,停尸房内没有家庭成员和朋友,由国家公务人员进行统一巡查,工人阶级之前“亲近尸体”的文化传统不复存在,殡葬服务也开始逐渐从属于国家。而殡葬服务国有化体系的构筑更能有效抑制殡葬服务市场的混乱和浪费,节约财政和民用资源。

不过,查德威克不仅致力从世俗意义上的国家管理与社会发展角度关注死亡事件,也非常重视死亡事务给民众带来的信仰与精神刺激,注重通过适当的精神引导,突出死亡的价值意义。毕竟,他也清楚,丧葬礼俗不是纯粹世俗化的事务,它夹杂着民众对终极归宿的关怀,蕴藉着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与追思,同时也体现出广大民众视死如生、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因此,殡葬服务的推进开展不仅向人们昭示出某个个体生命历程的终结,也展露出更多活人向死而生的生命热情。

为提升死亡事件对在世者的积极作用,查德威克极为重视针对尸体进行细致彻底的卫生消毒处理,并通过复杂周密的管理程序,保证让尸体最大可能地远离生者,不让他们发生联系和接触,保障民众身心健康,同时也促进活人社会的文化风气不过分地关注死亡,摆脱由此带来的哀伤抑郁与消沉悲观情绪,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激情。因此,从文化发展角度来看,查德威克是用新时代民众追求的身心健康、家国发展等实用主义文化取代了传统的神秘主义死亡文化,让民众从陪伴尸体的窘境中解脱,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以积极上进、乐观奋发的精神面貌参与工作。而且,他也倡导减少社会大众的葬礼文化对社区、家庭和尊严的过分强调,注重从国家社会发展、民族精神凝聚等角度挖掘死亡的文化价值。

通过国家公墓,查德威克进一步凸显了个体死亡的精神意涵。在他看来,国家公墓的创建代表了一种人人能够享受得到的重要福利,是英国政府对下层民众的精神补偿,因为国家的墓地修筑寓意深远,可被视为通往未来世界美好如画的公共空间,能有效抚慰社会失败人士,让他们暂时摆脱现世生活的困顿苦楚,对死后世界有一个美好玄妙的信仰寄托。而对于国家精英人物的死亡处置,查德威克主张要在国家公墓上举办盛大隆重的国葬仪式,以吸引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关注,宣传死者生前的卓越事迹,扩大其善行影响,为全体民众树立学习榜样,鼓励民众按照此类优秀杰出人士的品行素质严格自律,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经过查德威克的设计,国家公墓不仅可避免墓地拥挤引发的卫生问题,还能成为民族道德改良与社会风气净化的助推器,尤其可以通过国家公墓荣耀葬礼等大规模祭奠仪式为社会树立道德榜样,制造善良典型,引领风气净化。同时也使广大下层民众感受到国家关怀,缓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埃德温·查德威克写作的《一份补充报告:城镇殡葬实际问题的特别调查结果》(A Supplementar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Special Inquiry into the Practice of Interment in Towns

殡葬服务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与生命礼仪,与平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联系紧密,牵涉到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是能促进与引领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节奏生活状态以后,人生三大礼仪——出生、婚姻与死亡礼的前两者都因城市生活的快节奏而逐渐淡化,唯有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人终有一死的确定性使不同时代的人们都会根据社会现实,构建相应的殡葬服务体系,来宽慰与激励生者。查德威克的改革理念就是殡葬服务如何适应工业化城市化新时代的经典回应,他的思考对身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我国殡葬事业发展也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李方洪:在暴雨中永生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一场特大暴雨。北京市公安局原燕山分局(现房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与战友们冒雨疏散救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