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文章合为时而著 由翔虹《阳光如玉》一文想到的二三事 □ 张柱林

河池日报 2020-04-05 05:47 大字

人是很容易被思维定式左右的,而且我们常常习焉不察,把由惯性思维导致的认知误为正确和真理。比如“大河向东流”,大家这样说,这样唱,以为是颠扑不破的铁律。其实只要拿一张世界地图来看,就知道地球的大江大河有些往南流,有些往北流,当然也有向西流的,并不光往东流,只是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凑巧那几条有名的江河向东流而已。其实,就是中国境内的河流也有往南,甚至往西流的。当然了,东西南北也就是个命名,你要是站在南半球的位置上,这些方位都得颠倒过来理解。这段离题的话,是为了引入翔虹的散文《阳光如玉》,这篇千余字的短文颠覆了我对作文这件事的认知,使我长期以来认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崩塌了。

初读这篇散文的时候,像我这样在各种经典文本中浸淫已久的读者,会依照自己长期的阅读体验,按一般的标准判断:写得一般。作者所写并非自己的切身体验,情感似乎并不纯粹;又由于与描述对象只是一面之缘,没有更多的细节支撑,显得空泛;连带的,字数太少,让人感觉似乎意犹未尽,是个半成品,不充分。也就当成一个普通业余作者的兴之所至,以为它很快就会淹没在当今海量冗余信息之中,过眼云烟罢了。没想到,现实很快把我这样的教条主义者的脸打肿,该文不但获得了很多热心读者的踊跃点赞,而且爱心人士发起募捐,竟在短时间内为小女孩筹到近40万元善款。也就是说,《阳光如玉》不仅让很多人感动,而且促使读者开始行动。我知道,一定有人会说,是小女孩如玉本身的遭遇唤起了人心中的良善,而不是文章本身的力量。但这显然不是全部的实情,类似的不幸事件所在多有,报道也不少,但并没有产生《阳光如玉》这样的效果。

所以,错的一定是我的认知。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对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这种文体的认识。比如,当今的文学教条指示,作品一定要靠细节才能打动人,但细究之下,才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诗句,只是一个比喻,没有任何具体细节,但照样千古流传,打动读者。我们之所以要求文学作品要有细节,要有戏剧冲突,是因为现代小说成为主流之后,大家用曲折生动的叙事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衡量所有作品的结果。又比如,文章不能太短,太短就不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读者也会觉得不过瘾。其实,文章不以长短论英雄,比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够短了吧,不妨其引人遐想,思接千载,地地道道的好文。

关于散文,我们也接受了一种现代的文学观念,认为那些抒情状物的文章才是正宗的,也就是所谓的“纯文学”。其实世上本无什么绝对纯粹的事物,就是公文也可以写成动人心弦的文学作品,比如李密的《陈情表》。说到底,翔虹的《阳光如玉》所写,是一位遭遇车祸失去下肢的小女孩如玉,她的坚忍和乐观如阳光一般,不但照亮了她自己的生命,也给了作者阳光般的温暖。这样说来,这篇有感而发、偶然为之的短文击中读者,软化了大家的内心,唤醒了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同情,并愿意伸出援手,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玉将她的阳光投射到大家身上,大家也感受到了这缕阳光。这说明,古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教导并没有过时。不得不承认,或许《阳光如玉》这样的文章,比那些闭门造车或为文造情的作品更有价值。

新闻推荐

大别山区 那一抹亮色

这是4月1日拍摄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一景。近年来,位于豫南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