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清明的境界□赵 丰

西安日报 2020-04-02 05:26 大字

远古农耕时期,清明就是古人备受关注的时令名称,古典《尚书》《淮南子》中均有记载。《岁时百问》中对清明有形象的解读:“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它的意思是,在清明的节气中,天地万物呈现出澄明之景。

在涝河边,我正柳树下闲走,天上忽的吹来一股风,仰头就看见春风与柳叶依依相亲的景致,那嫩绿、下垂的细枝条,挂着无数的叶子,在风里摇来摆去,摇曳着我丝丝缕缕的情愫。

清明,从柳枝上转身。此种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物象,让我想起一种人生态度:闲适,随缘。叶绿花开,鸢飞鱼跃,草长鹰乱;抬头,日升日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天和地最佳的组合,就在清明这个节气里。

在写柳的诗篇里,我喜欢贺知章的这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风是剪刀,这比喻为千古绝妙。柳叶是风这把剪刀裁出的,写意的是天地之和谐。

清明的风来了,嘻嘻笑着,一路小跑来到大地,用纤细的手指拂去庄稼、树叶、野草上积了一冬的灰尘,让它们露出碧绿的本相。它急不可耐地挥动大巴掌,把大地上的污垢扫净,把空中的阴霾荡去,把树木、石块、麦苗、草叶打扫干净,甚至连河沟里的小石子也不放过。一抬头,山坡上一簇簇四个瓣儿的山桃花,在清明的清晨纷纷绽开。它把人的头发吹得飘荡起来,把人的脚步吹得轻快起来,把人的骨节疏通,让人的气血畅通。

唯有清明之风,大地上的万物才会彰显出精气神。

在描写清明的唐诗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最具清明品相的诗篇。春、江、花、月、夜,诗题中的五种物象,涵盖着天地间具有代表性、最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全诗36句,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隽永,韵律悠扬,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恍惚迷离的《春江花月夜》,抒写了游子的离情别绪以及人生感慨,呈现出宽阔的宇宙意识,营造出深沉、寥廓、宁静的天地境界。

天地和谐,是清明节的第一种境界。

清明是文人精神的写照,内敛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最初,它只是一个节气,到了唐玄宗年间才与寒食节合并,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是质朴的国人最基础的人文理念。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承载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怀。

清明的诗篇里,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唐诗人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四句28字,是古往今来的清明之魂:思亲。万物复苏,生命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愁绪满怀?中国人的清明忧伤,是一个特异的人文现象。诗中的关键词:断魂,为全诗的情感基调抒发点。在我看来,这“断魂”是忧伤,也是敬仰先人的人文情怀。

中国人缅怀祖先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命情怀以及精神建构。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对生命悲剧性的感伤行为,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中国人有自己关爱生命的表达方式,他们放飞风筝,去问候逝去的亲人;他们去踏青,感受祖先的祝福。春天来了,生命自然也应当得到新的轮回,让祖先的灵魂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享受这美丽的春景。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文人关怀。

清明祭祖的传统,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所有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行为,无一例外的浸透着中国人的“感恩”情结:感谢列祖列宗,感谢宇宙万物。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是对“孝”的感知、传递和继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彰显着深切的人文精神。

人文关爱,是清明节的第二种境界。

清明是心灵的慰藉,是人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

清明的含义在于: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跟随清明的脚步,去山谷感受风,去河边轻触水,在自然里淘洗心灵。若是再浪漫些,不妨去摘采新柳,或缠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插柳枝于地头。在物我和谐的境界中,陶冶心灵,净化心灵。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祭祖扫墓,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而踏青春游,则是超越于生死之上,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对故人表达敬意与哀伤,对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是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清明,也有政治清明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晋文公当政前曾被迫害流亡,被介子推割股肉相救,当晋文公试图让归隐山林的介子推入朝为臣时,介子推却与母亲坚辞不受其报,晋文公让部下放火烧山,逼介子推与母亲出山,但最终母子俩却抱木被焚,在山洞中留下一首给晋文公的诗篇,结尾是这两句:“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是要告诉晋文公,自己当年救他,并非希望荣华富贵,而只是希望新的君王为政清明。后来,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设庙祭之。翌年,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见坟前柳丝轻拂,便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续成每年清明祭奠的习俗。

一个柳圈,是生者与逝者的心灵交流,物象与心灵的完美融合。构建一颗明净的心灵,让明媚的阳光驻足。斑驳陆离的尘世,只有维系一颗纯真纯净的心灵,才有缘看见澄澈明朗的天地,这是清明赋予人类的至高境界。

在这样一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季节,我们去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这些,都是让心灵净化的理想方式。

心灵的净化,是清明节的第三种境界。

新闻推荐

“迟到”的求婚

4月1日,程世界(左)在成功求婚后亲吻聂雪松。当日,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结束了返回贵州后的十四天隔离,走出隔离酒店。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