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王琛发:避疫不扫墓 提倡复兴家祭

澎湃新闻 2020-03-30 07:35 大字

王琛发 殡葬手记

共同转化危机为传统文化生机:

避疫不扫墓,提倡复兴家祭

王琛发 |文

遇到疫灾非常时间,能权宜不扫墓,才是符合清明节传统。过清明是祈望子孙繁衍欣欣向荣,不是自己不珍惜父母养育的身体,还要带孩子受难。但慎终追远的孝道不可废、华人要对得起祖先,以家道家人互相支持承先继后,更不可灭。因此这时迫得不能扫墓,才是尽孝;同时,因此也就更应设想如何坚持慎终追远,此时更应自觉与提倡重视坚持清明家祭的传统。不管你的信仰有别,你可以从自己信仰出发,选择为死者祈祷。如果是无神论者,“敬如在”是一种情怀,将死者的音容活在心中,投射在当下的感触,由纪念与怀念而勉励未来,也是人间有情的体现。

也得注意,如果太倾向只主张清明节不要扫墓,这是从公共利益和个人的自我保障出发,可以满足了功能或功利的需要,可是精神上就会缺少感应清明传统的历史使命感,也没有文化的延续感觉。缺乏精神上的需要,而完全考虑避灾,就可能少掉民族自信与延续文化认同的承担。所以,根据这个局势,清明不扫墓,是为了保护家族与社会延续,对得起祖宗。但是不能因此不祭祖,以免一旦开了先例,有些人心中没了底线,他家历代家风和价值观传承也就会断了根。

清明扫墓固然不应忽略。但是现在南洋,很多人是为了方便,才会选清明前十天内的星期日。这就不一定完全是为了传统,本来也有权宜择日的成份。故此,如果有机会展延到清明正日,或在之后真正清明节气期间,同时不应忘记家中的家庭祭祀,甚至可以为了继续避开可能未结束的疫情,那才是真正符合原来清明节的意义与传统精神。因此,推迟在4月4日到19日扫墓,特别是那时遇到任何非常时期不能上坟,也别忘了根据古人的“遥祭”与“式墓”传统,清明当日家里遥祭,其实更加符合中华祖先过去的清明传统。

首先得理解,华人的清明习俗的内容其实是渊源自《黄帝内经》重视人体配合气候的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是人身要配合气候选择最适当的饮食与保健活动,接受环境氛围熏陶影响情志,保障健康和传宗接代。所以,不同节气做不同的事,春天鸟语花香的高峰期,空气和气候最适当是结合亲友一起上山扫墓。如此提倡孝道,传播价值观,是结合古代医疗保健,向祖先保证子孙昌盛,是可以靠实际行动产生实际效果,久了大家认为不忘祖先有功德可以保平安。由此看,祖先居住在亚热带和温带的生命知识,他们的想法可说不离以上最基础的天人合一。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显示清明节各种旅游文化活动,都是表述着生生不息而配合出游“踏青”不忘感恩先人;中元节秋收祭祖时天气影响空气湿气与细菌转化,不会山上扫墓,而选择“分衣施食”安排老弱者准备应付秋冬,就是人事要配合天道。现在看,孝亲敬老都是古代智慧,满足社会稳定。

马来西亚虽不是温带,根据马六甲1795年《建造祀坛功德碑》,在那之前的60多年,华人已经有集体清明祭祀之举,还是延续着原来的价值观与效果。所以这传统很宝贵,有其理由。因为这渊源于各地先民歃血为盟维续彼此生死道义,开拓新土地之同时坚持对祖先慎终追远价值观,尤其社团年年清明节举办集体“春祭”,祭祀原乡祖先和开拓过程死难先人,不让一切开发本土无名英雄成为孤魂野鬼,是延续我们的祖先文化记忆,也是证明华人历代参与当地历史的归属感,巩固华人是这片土地开拓者的主权意识。何况,上山扫墓祭祀自己先人,也为其他先人插香,有助大家自信自己是好人,又教育后人学会不忘本。不忘本的人,可以让他人和他人安心相处,有助多元和谐。

而且,古人身在外地或要事,清明节不能祭扫先茔,也会感应着故乡祖先坟茔,内心充满诚敬,这就是式墓,等于亲自到坟墓前祭扫。我们先辈清明节在家拜历代祖先,就是这道理。正如宋朝陆游的《示儿》诗提到“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华民族祭祀先人都是带着后辈亲力亲为,示范给儿女和孙辈何为“人不在,心中的印象与孝道不能变”,完成孝道文化传承。所以,若在非常时期,不一定需要到达现场,却少有会放弃家庭祭祀。何地都尽量维持清明正日的家祭传统,让后辈懂得清明节的意义,慎终追远,不忘本。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现在习惯常有“清明前十日,清明后十日”扫墓习惯,主要还是过去老辈维护社会安定的权宜,为了协调各自人群山上和睦,死者无恩怨。演变至今,现在人是要尽孝道又想自己时间方便,所以现在人不该纠结在还没到清明应不应该扫墓。

1860年槟城《广东省暨汀州众信士新建梹屿福德祠并义冢冢凉亭碑记》就是历史见证,碑文出现拉律战争前后各冲突方一起捐款,说要“联类聚之众心”,“展同心之欢愉,慰旅魂之零落”是互相认同的理想,又明确规定各馆祭祀先人必须错开时间:“每逢清明之日则义兴馆,前期一日或两日,则海山馆,前期三日或四日,则宁阳馆。凡各府州县及各族姓,便随订期,同祭分祭,总不离清明前十日之后十日者”。这样的精神保证战后最终言归于好,发展至今。

现代科技支持下,互联网扫墓也是个替代方案,关键在它只能代替后人无法亲力亲为而不愿改变的诚敬,就像我们立了神主遥祭那没见过面也不忘感恩的历代祖先,可是应注意是其实质的操作方式是如何设计的,是否能让所有老小亲友投入与互动。要知道,扫墓是一种家庭的乃至社会成员互动的行为,有社会教育也有生命教育的意义,由此潜移默化出一家人或一群体相濡以沫的感情。过去以来,以节日和墓园/祠堂为时空,以仪式投射感情与凝聚人心,油然建立起“家国亲人”的感觉,若是通过互联网替代,却少了集体互动的触景生情,仅由一二个成年人上网,或者拜托墓园执行献花和打扫整理,是难于办到的。尤其少了青少年儿童,就难以一代接一代由参与而体证而传承。

现在为了尽孝道而想要方便亲友聚会时间,甚至有先适应工作假期而不一定要坚持清明时节,常有追随“清明前十天”的,可是按照更老的传统,应该也不是问题。反而,出发点是否以“诚”为基础才是重要,清明节当天在家祭祖,应该是更合理的。因此,在真正清明时节之前提前灵活时间,或者展延时间到真正清明时节,都不见得违背先人传统。

相反,清明节是带有保健理由的节日,又是要告慰祖先一代比一代日子好,如果遇上疫情未过,即使是清明时节也不该上墓。不理儿孙苦难就是对祖先不敬。为照顾家人与子孙健康安全,为社会共同为结束疫情积功德,是会更符合清明告慰祖先的意义。

王琛发

简介:现任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越南国家人文社科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以学者出任马来西亚私营墓园商会会长,也是马来西亚道教学院董事会主席兼道理书院院长。2019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教育部邀请出席北京举办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担任主题演讲人之一。

(完,欢迎转载,请获授权并标明出处!) 

声明:殡葬手记所有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否则后果自负!

原标题:《王琛发:共同转化危机为传统文化生机:避疫不扫墓,提倡复兴家祭》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人民防空的历史发展(二)

从单一到一体化我国从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之后,颁布了人防工程建设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19部,基本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