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化祭祀让清明“亲情味”更浓
4月5日,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清明节。在这一天,我们会开展广泛的祭祀活动。祭祀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为国家公祭、地区及子孙公祭,如祭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典礼,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祖先大典,此种国家公祭,主要为缅怀先人;一类为网络祭祀,如近期比较热的网上祭祀英烈活动;一类为个人祭祀,如全国各地的子孙从四处奔赴家乡,祭奠祖先。
祭祀往往只是一种形式,融汇在祭祀中的文化和情感,则更为珍贵。应该说,不管是线上祭祀,还是线下祭祀,不管是国家公祭,还是个人祭祀,这些祭祀中,都说明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绵延千年,文明起伏不断但是却又从不间断,这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基因”的。重视本源,重视血统,重视历史,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加有延续性和生命力。
历史总是一往直前,自然,我们的祭祀文化,也就在历史不断的前进中,得到了丰富。发展到今日,清明节已经不再是往日的悲伤,反而被赋予了多层含义:清明踏春,是希望的开始;清明民俗,是民俗的重要部分;清明孝亲,是亲情的体现。应该说,我们感谢多元化的清明节,让我们的传统更具有吸引力;我们也该感谢多元化的清明节,即便面临着诸多变化,但依旧不改其节日本色:祭祀与传承。
现在的清明节,除了文明祭祀占据了主流,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家庭化祭祀成为清明节的“主流”之一。在以往,提到家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家”只局限于小家,自然,家庭化的祭祀也大多集中在家庭成员对于先祖和先考的祭祀上。而在今年,除了网络祭祀比较亮眼,“家庭化祭祀”也变得越来越醒目。
当家庭成员的祭祀由单纯的祭祀祖先变为对于一切具有贡献性的历史人物的祭祀的时候,清明节“家庭祭祀”的局限性也就被彻底打破。应该看到,在以往的国家公祭、地区祭祀以及线上线下祭祀中,以家庭为团体的“祭祀单位”开始出现在各个场合,而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到这些全国性的祭祀中,无形中让社会的“公祭”影响力更加扩大。
这是“家文化”与“国家意识”高度融合的象征,更是家庭的“感恩”意识和“反馈”意识觉醒的象征。正所谓,家国本是一体,在以往的发展中,受限于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祭祀往往都是“各为其祖”。而当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水平都有所提高的时候,居民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在国家的大格局中,进而萌生出更为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当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对于先辈们、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感恩意识也就愈加强烈,祭祀主体也就变得更为宽泛。
家庭化祭祀的到来,是我们清明节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我们“家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开始辐射并扩展的象征。当“小家”变为“大家”,处处都是亲情洋溢的时候,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就迎来了高峰期。愿有更多家庭参与到“家庭化祭祀”中来,携一颗“公心”,这个国家的亲情味儿会更浓,这个国家会变得更美。(曾雪)
新闻推荐
朝南的5间新房,灯光明亮。切旦尖措见到老熟人才让行秀登门,上来就是一个“熊抱”:“要不是他做工作,咱可住不上这样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