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叶青看数据:外国对中国抗疫的评价

澎湃新闻 2020-03-26 16:45 大字

中部之声

以下文章来源于张珍珍 ,作者叶青 张珍珍

正和岛是中国商界高端人脉深度社交平台。它是企业家人群专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为会员岛邻提供缔结信任、个人成长及商业机会的创新型服务平台。

1、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学博士、中国问题专家谢尔盖·布拉诺克在接受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采访时总结了中国的抗疫战略。

第一,抗击各种流行病的经验丰富。无论是在21世纪(2003年的非典以及季节性流感),还是过去。首先是动员社会、经济和科学力量抗击这些威胁的经验。武汉10天就建起一家医院——这就是此类经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投资科学。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一直向包括医学在内的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与病毒的斗争不只是疫苗,还有中国数十所大学和科研中心自1月开始的病毒检测试剂研发与生产。最重要的是,建立流行病数学模型,并据此作出疫情走势预测。

第三,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人们看到,官员作出承诺,切实采取行动并给出医院建设或疫情拐点的具体期限,最终兑现承诺。

第四,不担心与世界合作。中国所谋求的与其说是从“合作伙伴”那里打探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如说是分享新冠病毒的信息。中国从未拒绝对话。而西方国家在疫情暴发后的做法正相反,除力求完全隔离外,没有看到任何对话和协调政策。

第五,自上而下的体系发挥作用。在中国,抗疫不仅有政府,还有实质上是社会主要纽带的共产党。在疫情最严重之时,党员没有躲在角落,而是积极加入抗疫。中共的地方委员会成为各地抗疫的指挥中心。

第六,新技术。电子“健康码”在中国的抗疫当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健康码”能追踪显示居民的不同健康状态。状态是基于政府收集的医疗数据计算得出的。

第七,最大限度隔离。美国媒体2月曾抨击中国的封城措施。而如今在疫情的攻击下,多数西方国家都采取了类似措施。中国从一开始就无惧在一段时间内为防控疾病而牺牲一定的自由。

分析的很到位。

2、德国

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题撰写了题为《学习中国的抗疫经验》一文,该文章于3月5日刊发在德国之声电台网站。

泽林称,在中国,紧张局势延续数周后,新冠病毒危机有所缓解。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病毒却依然在传播。

泽林指出:“目前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么多的抗疫经验……我们自己也不妨想一想,中国采用的哪些措施也可以被欧洲所采用。”

泽林认为,速度是中国的强项。他援引世卫组织专家布鲁斯 · 艾尔沃德的话说:“我想,我们应向中国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速度”,越快发现病例并隔离,我们就越能成功地抑制(疫情)”。

同时,他还指出,为隔离轻度感染者,像武汉那样数天内建成的“方舱医院”也十分有意义。没有严重症状的病人会在那里隔离治疗,无需占用重症病床或其他医疗资源。由此,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风险也会小于居家隔离。

3、世卫组织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

我们对中国的评价是基于明显、以科学为依据的事实。

一是强大的公共卫生能力:过去20年,中国在诊断、治疗和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自“非典”以来,中国的应对能力已经明显提高。

二是监测能力大大加强:中国已经建立起强大的监测系统,包括对于流感、肺炎和其他疾病的监测及报告,发现异常患者等,世卫组织和其他合作伙伴与中国合作建立起这一系统。

三是将测序数据快速共享:中国以最快速度向世卫组织及其他国家分享新冠病毒的基因测序。

四是前所未有的反应:在中国境外感染的患者人数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为了遏制紧急情况、保护其他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五是科学合作:中国积极加入世卫组织的所有专家网络,包括扩大免疫规划和卫生行动、临床管理、实验室网络、治疗手段与疫苗研发等,并每天通过这些平台分享其经验和知识。

原标题:《叶青看数据:外国对中国抗疫的评价》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卫健委:已有23省报告境外输入病例 科技部:疫苗研制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

卫健委:境外输入压力很大,已有23省报告输入病例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3月2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