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战友,他留在武汉坚守 青岛援鄂医疗队医生辛永宁回到从医“起点”护佑生命
“2020是不寻常的,疫情终将会过去,春天会如期到来,我们都会越来越坚强!有一种职业,让我们义无反顾!”这是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医疗主管、青岛市市立医院本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辛永宁在战“疫”日记中饱含深情写下的话语。
如今,青岛市第一、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已凯旋返回山东,青岛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仍坚守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与新冠肺炎病毒短兵相接的战斗还在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得飞快,每每看到重症比例一点点降低,患者一个个治愈出院,辛永宁都觉得干劲更足,来这一趟无怨无悔。
两点一线投入战“疫”
辛永宁所在的是护肝团队和营养支持团队。作为医疗主管,辛永宁不仅参与了确定诊疗方案,还同其他医疗队一道,共同理顺了危重患者的收治、抢救、转诊方案和医疗制度实施规范。在初到武汉的三周,面对病床上病情复杂多变的新冠肺炎患者,他没有休息过一天。
驻地、医院,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辛永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患者的关心和救治中。在这里,医护人员与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关系空前和谐。患者知道医护人员来自青岛,自发建立了武汉青岛双城记微信群。大家相约疫情过后邀请医护人员再来武汉,患者也计划将来组团去青岛。“一些治疗方案、检查手段,根据要求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我们告知后,不管是患者还是家属,都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因为看不清医护人员的面容,有的患者记下每个医护人员的名字……我想,这才是医患关系原本该有的样子吧。”辛永宁说。
做17年准备冲锋陷阵
“中国加油!湖北加油!青岛加油!”农历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出征前队员们在市立医院喊出的铮铮誓言犹在耳畔。湖北、武汉,对45岁的辛永宁来说,那是从医路开始的故乡,更是医学人生开始的地方。1993年到1998年,辛永宁就读于同济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预防医学。他的微信里有个同济山东校友群,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山东老乡,大家心底都有一样的同济情结、武汉情结。当突如其来的疫情袭来,辛永宁说他必须要来。
“前几天刚跟一个光谷院区的山东老乡联系上,是麻醉科高峰主任,我们大学同一年级。谈起他带领的插管敢死队(插管是新冠救治中风险极高的一个操作),很多同学朋友都说,风险太高,这么拼命干嘛?高主任很平静地说了八个字:职责所在,坚守不退。”辛永宁说,那一刻,他突然泪流满面,“这为我们的坚守,我们所有队员的逆行,我们从相隔一千多公里外的青岛来到武汉的付出,找到了最好的注解。”
对辛永宁来说,抗击疫情的准备工作已经做了整整17年。2003年抗击非典时,辛永宁跟随医院的前辈没日没夜地战斗在一线。那之后,辛永宁越发明白,疫情面前,医生的职责就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非典过后,辛永宁立志要在传染病领域深耕下去。如今,他是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委员、青岛市拔尖人才。成为业界专家的辛永宁在除夕那天主动请缨,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我必须冲到前线去!”
面对女儿硬汉也柔情
进入隔离病房,辛永宁是患者认可的好医生;走出隔离病房,出征时女儿发的那条朋友圈他提起来还会哽咽。幸福的家庭是支持辛永宁前行的大后方,临行前是妻子将寥寥几件换洗衣物,塞进了满是隔离服、口罩的行李箱。为了不吵醒女儿,夫妻俩蹑手蹑脚地悄悄出门前往集合地,还没来得及告诉女儿他将驰援武汉,父女俩更没告个别。只是在去往武汉的飞机起飞前,辛永宁看到了女儿发的一条朋友圈,“爸爸要去武汉了”。一时间,辛永宁眼眶湿润。其实,辛永宁并不知道,在他们离开家时,女儿辛文渊早就醒了,她偷偷地撩起窗帘的一角,在窗台上趴了很久,一直目送爸爸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得知女儿描述的这一幕,辛永宁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从医这些年,辛永宁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他热爱的医疗事业,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在他的家里,唯一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还是好几年前结婚纪念日拍的。从辛永宁援鄂的第一天起,妻子和女儿每天晚上都会守在手机旁,等着与远在武汉的辛永宁通视频电话。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辛永宁无论工作到多晚,都会在回到驻地以后,第一时间打视频电话,给妻子和女儿报个平安。辛永宁在日记的最后写道,“前几天女儿写的战疫家书《这个春天,我们学会坚强》,让我知道女儿从不舍到坚强,一天天长大。”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于波图片由市立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3月24日讯记者从公交集团获悉,为进一步方便市民实名扫码乘车,即日起,市民乘坐公交外出时,允许同乘人员代扫码登记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