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活跃就业市场需更大规模自由流动

新京报 2020-03-25 00:47 大字

■观察家·保“六稳”促复苏系列评论

在这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带来的灵活就业,有效缓解了压力。未来应继续“包容”数字经济的发展,激发数字经济背后的用工潜能。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直接冲击,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仅为108万人,比2019年同期减少了64万;同时,2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达到了6.2%,比1月上升了0.9个百分点,就业人员的周平均工作时间也从1月的46.7小时下降到了40.2小时。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确实颇为严峻。

就业活动离不开人员的密集交往,这与疫情防控方向截然相反,1-2月数据的下滑不难预料。如今,随着湖北、武汉解封在即,“稳就业”应该调整其优先级,提到各地工作任务的前列。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也提出,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

目前,虽然部分省份之间开展了“点对点”的返岗专列,对缓解企业用工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效果。但这种偏向计划性的“劳务输送”仍不足让就业市场全面回暖。就业市场的活跃,需要更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很多人可能在疫情期间失去了工作,也可能没有固定单位等待出门找活,他们都需要更自由、更开放的就业环境。

在对冲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数字经济也为容纳、吸收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连接、赋能等手段,增强了传统经济的韧性,尤其是受疫情波及最大的服务业,使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仍能够继续经营、吸收就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本身还创造出了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更灵活的就业形式,这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多地也相继推出了“云招聘”,一些大企业、国企等纷纷转战线上,通过网络招聘、在线面试,实现了“招聘服务不打烊”。这也对稳定就业心态,特别是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数字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就业形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接下来,要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背后的用工潜能。

尽管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少。事实上,在劳动力市场上,时常是很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同时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求职者和招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难以迅速达成劳动力供需的很好匹配;二是因为求职者的技术能力和岗位之间不匹配,能力难以满足岗位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不妨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工作。一方面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人力资源机构给予就业、创业的补助,促进劳动力和岗位的相互匹配。另一方面则应该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丰富求职者的技能储备,以更好地适应岗位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求职者进行职业培训,通常需要较高的投入,而且具有较高的岗位专属性。在现实中,求职者通常无力承担。部分企业为了回避求职者接受培训后跳槽的风险,往往也不愿意提供培训。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一方面不妨对部分职业技能的培训予以补贴,减少企业和求职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可以探索“工作抵押贷款”等新的金融工具。允许求职者以未来的工作收入为抵押,获取培训贷款。一旦求职者找到工作,企业就从工资中拨出一部分给培训机构偿还贷款。利用这一设计,就可以很好解决培训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区分正常的培训贷款和以“培训”名义搞套路贷的违法行为。

“稳就业”既关系着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在就业压力之下,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求职者,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灵活”。求职者不要自我设置太高门槛,政府对企业复工、新业态也无需太多条条框框。有活干、有钱赚,就是民众的首要需求。

□陈永伟(《比较》研究部主管)

新闻推荐

4月8日起,武汉“解封” 当日零时起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自1月23日“封城”共历时76天

新华社武汉3月24日电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4日发布通告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地区,将于3月25日起解除离鄂通道...

 
相关推荐